让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回归高效
作者: 郁燕华合作学习这种模式,具有以下典型优势:能够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打造高效课堂,因此,合作学习模式当前在众多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走向高效呢?
一、基于学生学情,选择合作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教材中所呈现的所有内容是否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呢?正确的做法是要基于不同的内容匹配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内容的选择极为关键,这是确保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性前提因素。
1.选择个体无法完成的内容。比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一段视频,要求学生整理在路口一分钟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很多学生都未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于是教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由每位组长合理分配任务,每个组员专门负责一类车型。根据学生的结果反馈,大多数小组都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就此可以说明,单独个体无法完成的任务,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顺利解决。
2.选择具有操作性的内容。比如,在学习《钝角三角形》的过程中,需要绘制三角形的高,这一过程教师同样建立合作小组,由学生自主讨论具体的方法,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启发,其所取得的成效要远远超过教师的枯燥讲解,而且他们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印象也更加深刻。
3.选择具有一题多解的内容。比如,给学生8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要求摆出一个大的立体图形,并计算这个图形的表面积。此时可开展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分类讨论不同的情况,因为所摆出的图形不同,得到的表面积自然也会存在差异。如果学生始终单独思考,很容易导致思维的局限,在建立小组合作之后,就能够触类旁通,更易于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发展。
4.选择需要反复实践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需要将圆转化为之前所学习过的图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圆进行若干平均分,还要进行拼接,如果以单独个体进行,一节课下来推导不出几种。但是在开展小组合作之后,每个人都分配相应的拼接任务,然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在小组内进行分享,这样很快就能够推导出实验结论。
二、基于学生生成,把握合作时机
1.在“众说纷纭”时组织合作。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很多学生都特别迫切地想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并不能够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表达欲望。此时,建立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也能够保持其积极的学习情绪。
例如,在完成《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黑板和门上有角,也有的说国旗、红领巾上有角。此时便可引入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角,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畅所欲言的环境,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分享。
2.在“思想交锋”时组织合作。当提出的问题具有争议时,很多学生都会各执己见,在这一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入合作学习,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就此树立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充分展现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功能。
例如,在教学和“对称”相关的知识时,教师首先借助课件向学生呈现各种不同的图形,由学生做出相对应的判断。此时,课堂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开始了一场争辩。在双方相持不下时,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便能够拥有展现自己思维、想法的平台,也能够在相互争辩的过程中,反思、审视自我认知,还能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发言,树立合作意识。
3.在有“新的见解”时组织合作。对于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如果漫无目的地展开,显然不能实现应有的学习效果。教师既要把握合理的契机,也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展开有序的讨论。一般需要讨论的情况如下。其一,教材中出现了难点知识,致使学生思维受阻;其二,优等生提出了新的见解,但是其他中等生或者学困生还不能理解,此时不能够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而应当建立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探索以及表达的机会。
例如,有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如果要在其中剪切一个最大的圆,求圆的面积。针对此题的解答,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考先求面积,首先需要了解半径。根据题意可知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是条件中没有直接给出,此时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假设圆的半径为r,正方形的边长就是2r,正方形面积为12平方厘米,所以r2=3。由此便可推导出圆的面积为:3.14×3=9.42(平方厘米)。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将之前的正方形平均分为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半径。仍然假设其半径为r,这样可以得出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之前大正方形的面积为4r2。由此可以得出:r2=12÷4。所以,圆的面积为3.14×(12÷4)=9.42(平方厘米)。在实际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选择直接告知答案的方式,而是由学生自主交流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挖题意,自主探寻其中隐藏的因素,不仅可以解决问题,也能够对圆的面积及其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基于学生思维,推进合作进程
1.开展精简化合作。小组合作模式的典型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展现个人智慧、表达个人见解,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当然,其中也存在弊端,那就是如果管控不严格,经常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出现组织松散、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中,切不可反复多次地进行小组合作,而应当将重点聚焦于学生的学习难点。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小组合作。首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列出算式进行解答,在自主探究笔算方法的过程中落实小组合作。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需要涉及试商的概念,这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在。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应该将除数看成多少来试商的认知基础,所以在这一环节并不需要建立小组合作讨论。笔算过程中,遇到初商偏大才是值得学生探讨之处,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这时候安排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建立合作学习模式,也能够直击问题核心,有助于深化其理解和认知。
2.开展高阶性合作。建立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展现集体智慧,以此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数学这门学科中所展现的实际上是学生的思维,而所有的思维活动就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所在。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也应当着重关注学生的思维度,使学生逐渐走向深度合作,提高合作质量。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为例。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了解三视图,塑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对学生形成感官刺激,为其建立初步的表象认知,以此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小组合作作为架构高效数学课堂的利器,通过对小组合作三个维度的不断优化,提高合作效能以及学习效能,使学生可以在合作的模式下顺利攻坚克难,实现预期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