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融合探究
作者: 邵建平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念、时空素养和爱国情感的重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以新课改为核心,正确了解和把握学科的特点后,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历史情感为基础,融合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创新改革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树立历史观念,形成时空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一、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扮演。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史实进行了解和感受,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促进了对课堂教学中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此就能让学生在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实情时,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先对课本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了解,而后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和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课外的历史知识进行查询,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历史知识的结合中,对此部分的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相关的历史情境进行模拟创设,并在创设中,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模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首先,教师需要设计两个模拟场景,对班级学生分组,一共三大组,分别扮演议会上院、下院和王室成员等角色。学生需要以自愿的方式,产生君主、议员、首相和内阁大臣等角色,教师则作为活动的策划者,在活动中担任旁白角色。
场景一:首相是怎样产生的?(此场景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首相产生的基础上,明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和英国国王权力的变化。)
旁白:“首相”产生后,除了作为多数党领袖,首相上任还需要哪些条件?
国王:还需要经过我的任命。
旁白:那你是否同意他担任首相?
国王:(想为难对方)不同意。众议员:反对。
国王:为何反对?
此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作用,指出英国的国王没有实权,他对首相的任命只是形式上的,无论他是否满意首相的人选,他都无权否决。
场景二:议会是如何行使权利的?首相的产生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而教学难点是“议会如何行使权利”。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场景中,引入2008年金融危机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详细了解议会行使权利的基本程序,明白内阁和首相同属于一个政党,政见上基本保持一致。
时间:2008年10月9日。
首相:现在我建议,我们将以五百亿英镑入股本国八家银行,以挽救金融危机。
内阁成员讨论表决结果:超过三分之二表示赞同。
女王:目前王宫维修需要经费,因此不同意。
此时扮演首相和内阁成员的学生会不知所措,面对此,教师就要及时引导,首相的提议是否得以通过,关键在于内阁成员的意见,与女王的意见无关。因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实际上只是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如果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内阁成员表示同意首相的提议,就通过,反之则被否定。
由于角色扮演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实情进行真实的感受,因而应用此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创设图片视频情境,使学生从情感角度思考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有了相对成熟的性格,还发展了良好的思维和智力。在这一时期,教师就应该利用启发式的情境教学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例如,教师在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中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首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和秦朝相关的影视视频,如《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等,在播放中,教师可以根据影视剧对学生提问:“商鞅变法在大秦的发展中,带来了哪些影响?对于商鞅变法,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分别是什么态度?在大秦帝国的崛起中,有哪些历史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播放影视视频的方式,生动地展现秦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其次,教师可以以课本中所讲解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展示出相应的视频资料和文献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中国古代秦朝的政治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利用这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政治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政治思维的指引下,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全面分析和理解秦朝的政治制度,以及此种政治制度衍生出来的各种政治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的问题思考中,让学生利用课本教材,对与问题相关的秦朝时期的资料进行再次的查询和收集,让学生在切实地收集到了有用的内容后,以当时政治制度下的情感态度展开思考:“这些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对秦朝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秦朝的政治制度又是如何影响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发展的?”让学生通过思考,对秦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的剖析,进而产生浓烈的政治情感,从而以此情感为基础掌握历史知识。
事实上,图片视频的教学情境需要以具体的知识和问题为依托,而在此种情境中的问题往往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加专心地投入知识的学习中,还能够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探究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从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在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情感。
三、创设实物情境,引发学生历史情感
情境教学的创设自然离不开对实物的展示,因而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对实物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并借助实物情境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前提,对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实物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形象感知历史的同时,产生历史情感。
例如,教师在对《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在向学校申请后,让学校出面联系当地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向这些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暂借收藏的古代书画,在正式的课堂讲解中对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通过此种展示,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了解。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各种画廊,从线条、比例、色彩、下笔力度、结构内容、构思技巧、作品风格、意境思想等各个不同角度,对画廊中的书画进行观察,并在观察中,分析出古代书画的作画特点,思考现代书画和古代书画在线条、色彩应用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再如,教师在讲授《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课时,就可以展示相应的模型,让学生以此模型为基础,开展实际制作。或者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中,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通过对古代手工业的了解,初步认识古代社会的概貌。
实物的直观性、形象性都有助于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而学生对模型的实际制作,对艺术品的实地参观,则可以在深化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理解下,让学生领略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能够在巩固学生所学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情感。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课程教学时,应该融合情境教学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情感教育为支撑点,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掌握教学内容,从情感和心理等多方面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体会,以此发展学生的历史情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作者单位:云南省陆良县云南北辰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