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小问题的设计策略
作者: 张秀红提问法有助于展开师生、生生、生本多元对话,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有的教师问题设计显得过于单一化、套路化,没有结合具体的字词展开提问,导致学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分析问题。若教师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小问题,围绕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提出问题,则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品味关键词句、理解文章意蕴、提升想象力、强化语感,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抓住词眼,理解深层意蕴
有些文章含义深刻,需要学生挖掘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适时结合关键字词提出小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针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教师只需抓住一个词眼,就能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匆匆》一课时,教师围绕“匆匆”一词设置小问题:“文章的名字是《匆匆》,但是在正文中却没出现‘匆匆’一词。虽然如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却能感受到作品的确详细写了‘时间匆匆流逝’这个主题。那么,这篇文章又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匆匆’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分析词句,有的学生回答:“‘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一句中,作者用‘八千多日子’这样的大数和‘针尖上一滴水滴’这样细小的物体进行对比,凸显了时间悄然离开,体现出内心的震惊。”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围绕正文中的其他词句展开赏析,并提出小问题:“‘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一句中,为何要写‘我’的状态是‘茫茫然’呢?”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这样体现出‘我’对时间流逝的茫然无知,这样也就反衬出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不舍,展现出后悔的心理状态。”结合这些小问题,学生发现自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时间的珍贵。
在自主阅读时,学生常常会忽略那些重点的字词,教师在设置小问题时要围绕重点字词提出疑问,让他们关注到那些字词。久而久之,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也会关注那些看似寻常,但却暗含深意的词句,从而展开深入赏析。
二、借助媒体,激活个性体验
阅读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他们能分享阅读感受。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能丰富并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小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进行设问,则能助力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活其个性体验,从而获得移情感受。
例如,在学习《景阳冈》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影视剧中“武松打虎”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武松动作的迅猛,体会到他的力量。然后,教师展示了相关影视剧片段,让他们看到在“武松打虎”前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作品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武松的豪放。教师适时提出小问题:“‘树干上刮去了皮,一片白,上面写着两行字。’‘看见庙门上贴着一张榜文,上面盖着官府的印信。’从这些语句中都能看出武松当时是可以避免遇到老虎的,那么,他为何选择继续前行呢?”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时思考的角度也不同。有的学生从武松的能力入手,认为他有自信战胜老虎,保护自己,所谓“艺高人胆大”;有的学生从武松的性格入手分析,认为他是当世的豪杰,害怕退缩的举动会让人笑话,所以是硬着头皮上的。接着,教师又提出小问题,让学生找出“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等展现武松内心活动的词句进行分析,看看能否从中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这些问题和多媒体情境一起将学生带入遥远的时代,让他们能更好地体会武松的内心世界。
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此时,教师还可适当补充展示一些辅助阅读的资料,帮助学生激活个性体验。另外,教师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看看彼此的感悟有什么不同,进而博采众长,提升欣赏水平。
三、围绕留白,展开大胆想象
在文章中常常有一些作者通过隐藏、残缺、中断、省略等手法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空白,这些留白处常常能给读者意外而独特的赏析感受。教师可借助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围绕留白处设置小问题,引导他们大胆想象,试着填补空白,这样既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又能开发其想象力。
例如,古诗《三衢道中》展现了作者出游的时间、路线,并写了自己沿路所看到的景物,但没有详细地写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教师可围绕作品的空白处提出小问题:“当作者看到‘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情景时,他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你能展开想象,试着将他的心理活动整理成细节描写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却、添得”等词语,并从中感受诗人的情怀。有的学生认为:“‘却’展现了游兴高涨,而‘添得’暗示虽然归来,但是兴致不减。”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意趣,在想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的学生尝试展开补白:“他踏上了回家的路,但是心中依然回味着沿途所见的风景,想要看到自己此前忽略了什么。此时几声鸟鸣传入了他的耳朵,他欣喜地四下张望,看到了绿树中的黄色精灵,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觉得自己这一次真是没有白来,这里的风景真的能让人心头为之一爽。”这段补白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作者内心活动的深入感悟,体会到了诗歌中暗藏的情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角色,进入想象空间,在入情入境的感受中激发其表达的欲望。设计小问题能引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分析修辞,强化良好语感
培养语感,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围绕课本中的精妙修辞手法提出小问题,让学生分析作品的妙处,还可以试着替换这些词句进行对比分析。若有条件,教师还可让学生尝试展开仿写创作,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有不少修辞手法,教师可围绕这些修辞手法提出小问题,引导学生具体分析。针对“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提出问题:“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将它改写成普通的句子,然后进行对比吗?”有的学生将其改成:“有的周身都是扇形的鱼鳍,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但他发现修改后不如原句生动形象,而且读者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此句和上下文其他句子整合在一起,学生发现这是一组比喻句整合成的排比句,两种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不仅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鱼的形象,而且还暗示了鱼的种类很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创作:“你们能否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各种事物?”有学生写了春天的鲜花:“有的如同彤云,染红了半边天;有的则好像金色的钱币,撒在绿油油的地毯上;有的好像躲藏在绿茵中的公鸡,雄赳赳地露出了鸡冠。”学生从颜色、形状等角度入手展开描写,也将比喻和排比整合在一起,说明他已经内化了相关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必直接系统性地灌输修辞方面的知识,而要采用随文阅读的方法,逐步渗透。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中精妙修辞手法设置小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比总结,从而强化其良好的语感,感受特别的表达效果。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精读作品时要围绕字词设置一些小问题,促使他们找到思考的切入点。若能将小问题和文本解读的主问题相结合,穿插提问,则能让课堂提问变得精彩纷呈,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升其阅读效率。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