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理念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刘美莲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语用理念”应运而生。语用理念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比较阅读内容、仿写等方式,促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对课程内容进行鉴赏、品读与分析,从而使学生感知到文字的温度,体会语言在构建应用方面的巧妙之处。
一、在阅读中形成语感
教育学者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可以变相地理解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在品读作品时必须确定语言构建的关键节点,对内容进行细致品读,从中把握语言的情感基调。为此必须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构成语感的重要内容,故要增加对语言品读的训练量,学生长期接触文本内容,可以增加对文本内容的直观感悟,而语感也会在文本阅读中出现,使学生感知文本的整体性与直接性。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培养学生形成语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可以突破常规思维形成非线性的思维逻辑,以跳跃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形成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语感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在训练阶段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敏感程度,促使其积极阅读课内经典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对文本内容的敏锐感知。
例如,在讲授《盘古开天地》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首先提出:“神话故事描述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距甚远,在此种情况下作者撰写的内容如何增加人们对内容的亲和度、对课程内容的喜爱感?”这样的引导性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使学生可以在阅读期间不知不觉地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方向性地品读文本内容,对人物进行简单分析。在神话故事中列举的人物都具备常人无法拥有的能力,比如盘古开天辟地。故事中,细致地描述了盘古使用斧子劈开天地,接着用脚蹬地,用头顶天,通过动作描写让故事内容更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围绕人物动作及心理描写,对人物进行判断,明白动作、神态等描写对语言内容呈现起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用动作、神态等描写展现深层次内容的方法,学生的语感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品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在比较中挖掘内容意蕴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语感非常重要,而采用文本比较的方式展示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感的形成有良好的帮助。语感具备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独特性,可以有效带领学生学习课本内容,但需要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控能力。增加有效阅读量是培养学生形成语感的必要条件,但是仅增加学生阅读量效果甚微。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根据文本展示的信息对内容进行推敲,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意思相近的名词或动词进行替换,让学生发现同类型词语在应用方式与应用效果方面存在的差异,让学生通过对字或词的替换,由点到面地分析阅读内容。同时,为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内容,应该关注语言的使用,鼓励学生替换学习文本中的字词,分析原文表现的意思是否发生变化,让学生思考两者的不同。通过对同类型语言的细致揣摩以及把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在语文阅读品读阶段,必须掌握作者在书写文本时想要表达的思想,在语文内容描写期间,必须掌握语言、神态等描写方式。考虑到学生同类比较的思维习惯较弱,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品读,更好地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要素,教师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对语言表现方式进行对比分析。
例如,在讲授《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修辞手法运用得当的地方时,可以找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一句,分析该句中“漾”字的应用,细致分析其在语句中起到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漾”等动词在植物形态表现方面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将语段中的动词进行更换,使学生体会更换动词后,是否具备与之前一样的效果。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可将“漾起”换成“出现”,让学生感受其中字词变动对语段表现意境产生的影响,将其中的关键词汇替换掉,通过对比前后语句效果发生的变化,感受不同词汇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对学生感知字词背后的情感也有良好的作用。通过同类课文的比较或是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替换,横向对比,可以更好地品读语段字词在表现方面的妙处,从而感知语段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三、在模仿中完成知识迁移
语感的形成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程内容,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字词以及描写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模仿所学课文在语义表现手法上的写作方式方法。学生在理解作品、把握作品深层次情感的基础上,对相应的写作方式进行模仿训练,有助于提升其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学习、理解、模仿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语言应用的把控能力。在学生语感培养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同时应该通过迁移要素,促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把控知识内容。在语段学习阶段,教师需要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询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想,总结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体悟,让学生对课程中的写作方式进行模拟仿写,通过模仿课程内容的写作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例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本中关于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并将相应语句独立出来,让学生分析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应用的要点,掌握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出的效果。《观潮》一文中大量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知到钱塘江大潮奇美壮阔的美丽景色。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课程内容中修辞手法应用的感悟,按照自己的想法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比如说,教师在分析文中“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句时,应着重让学生感知相应修辞手法呈现出的意境,接着教师应让学生对相关语句适时仿写,学生在课堂中使用云彩进行比喻,“乌泱泱的黑云像是即将坠落天空一样”,学生描写下雨前夕天空发生的变化,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大雨即将到来时的场景。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语言表达方式的合理性,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到仿写活动中,教师需要采用激励措施,对语句仿写最好的三名学生予以奖励,学生在物质激励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学生会联想以往经历,仿照课文中关于夸张、比喻等语句,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课程进行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各阶段学情进行合理的分析,给出学生能力培养的计划,提高阅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用理念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同时运用积累、对比、仿写等三大要素,使学生可以在科学的培育方式下形成语言构建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