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养成”的统编版语文教学思考

作者: 孙圆圆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课堂。如何基于统编版教材,更新教学模式,抓住课堂主阵地,塑造学生的思考习惯,培养良性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思考。

一、更新教学方法,塑造思维习惯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单元组织结构上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也突出强调了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深化了语文的学习标量,践行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前置学习任务、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塑造、培养学生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

1.将学习任务前置,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学生往往带着经验和已有的认知进教室。对于未接触或者难以理解的学习材料,可以采用“预学检测—合作探究—展示汇报—延学拓展”的教学流程,利用预习单或者导读单,让学生通过查资料、阅读图书等方式了解知识,激发课前参与性,增强学习体验,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文章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科学技术的百年历程。在课前,教师就可布置预习任务,提前让学生搜集、整理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为课堂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2.巧用思维导图,培养概括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打破了知识间的界限,将语文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呈现出来,整体上体现了由易到难、由具象到抽象、兼顾知识与实践的特点。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要素主题鲜明突出,同时紧密衔接。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图表等学习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组织形式上,可以个人、小组或同伴为单位进行单元整理,培养与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养成学语文、用知识的好习惯。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寓言故事,三篇课文的生字和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里的生字都包含了形声字,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总结每一课的生字规律,利用树形导图列举本单元的形声字,从而发现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启发学生在课后查找其他的形声字,并补充在树状图上。绘制、建立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复习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养成爱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生字图库和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效率,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搭建教学支架,提升思考能力

人本主义流派指出,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脚手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而焦点讨论法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如,在课堂结束引导学生复盘收获时,教师可以提出“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你经历过类似的场面吗?”“这篇课文究竟给我们讲了什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样的决定?”等问题,而第三个问题相对第一个问题,就具有一定深度,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理解课文带给大家深层次的意义,正是对学生更高层面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焦点讨论法从最明显和最容易获取的信息开始,能一步步引导学生讨论并展开更高阶的思考,因此,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拓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我要的是葫芦》通过小故事讲大道理,蕴含着要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听取他人劝告的哲理。寓言故事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懂得道理,其难点在于哲理的启发性。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问题”为脚手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通过层层提问、环环相扣,逐步让学生获得答案,学会道理。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刚开始葫芦种出来了没有?种葫芦的人是否喜爱葫芦,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接着,教师再提问事情发生的经过,让学生将种葫芦人的态度和邻居的态度进行比较。最后,再询问学生事情的结果。这种以问代教、以问带学、以问促学的方法,不仅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实现了课堂上的动静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另外,教学过程中“收”与“放”的适度性也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要精准设置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明确课堂主题线索,用线索贯穿课堂,用线索串联学习过程;(2)在设置教学流程时,要做到“依纲靠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自主合作的生本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从“扶”到“放”的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共学、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问题支架,教师只需适时进行点拨,充当“隐性扶手”,将学习的自主权与主动性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课前所习在课中所学得以延续,共话探究所得,也能激发学生参与交流汇报的热情,加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频率,在课堂上生成新的有意义的学习资源。

三、优化教学情境,激发思维活力

优良的实践活动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以兴趣为支撑点,用教学吸引力发力,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思维活力。

例如,在教学《神话》一课时,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校名导入,谈谈相关人物的精神品质,既而联系到本单元神话人物也具有很多优秀品质。这样的导入亲切自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巧妙利用游戏识字,创设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如“精卫填海识字”“大转盘抽奖识字”等,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增强识字的趣味性与意义。对话交流与游戏识字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实践与运用的机会,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的经验过程。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讲一讲。这部分知识更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自己感悟并获取答案,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流畅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带动学生进行热烈而高效的交流,促使各小组在规定时间都找出了答案,在小组代表分享时,其他小组可以作补充说明,使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

只有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从本质上开发学生的思维力量,激发学生相互合作、积极交流、共同探究的意向。

此外,还可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读进去”,还要“吐出来”,更要“说开去”。鼓励学生好书相互交换看,相互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并说说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通过自我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提升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与知识的获得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总之,统编版语文深化了语文要素的内容,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知识层面,每个知识点都是学生探究后再进行实践运用,在反复的尝试中掌握新知识,教师只是引导者。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遵循“生本自主课堂”的教学基本模式,遵循“自主先学、合作探究、共学共得”的学习策略,通过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搭建教学支架,促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勤思考、会思考的品质,在逐渐深入的思考中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