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展、点、练”: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 马倩倩在核心素养理论的倡导下,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教学模式上的巨大变革,涌现出许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学、展、点、练”模式就是深受教师与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之一。“学、展、点、练”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之一,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在“学、展、点、练”四轮教学模式的点拨下被有效激发,教师授课具有节奏性,使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能够深刻了解数学内涵。
一、快乐预习——以“学”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探究
数学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学科,所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思考中形成逻辑体系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学情特点,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在课前预习阶段,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最好时机,因为新课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充满“新鲜感”,学习意愿十分浓厚,教师在预习环节,设计能够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并激活思维的学习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新课预习环节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出新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知识点的预习项目,并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了解数学知识,还要建立数学情感,快乐学习数学。在预习阶段,不可避免会有答疑解惑的阶段,但是在教师解答之前,需要对课程进行梳理,并以“任务单”的形式进行预习,学生依据任务单,会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结构化认知,学生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逻辑性质的任务单,有序地将知识点进行内化,这样的预习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本节课的预习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在逻辑上能够理解,在思维上有效掌握性质的基本理念,这种具有导向性质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够有明确的方向性,能够在预习过程中强化专注力,有效纠正学生认知偏差,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二、思维展示——以“展”引导学生课中自主交流
“学展点练”中的“展”就是展示的意思,是鼓励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关于数学学习的观点以及问题,在相互倾听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数学思维的初级建构。互相交流是发现学习薄弱点的有效方式,在交流中,教师作为旁观者,要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展示中的观点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设计调整,对学生学习薄弱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巩固。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人民币道具,并分发到学生手中。将学生分为小组,一组学生作为“售货员”,另一组则为“顾客”,模拟超市购物场景。超市购物是学生很熟悉的场景,因此,能全身心投入到情境当中去。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购物清单”,去购买相关产品,在情境中,充分了解并学会使用人民币。在购物交流中,“售货员”与“顾客”分别对物品进行价钱计算,并交流计算方法,这样的交流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完成思维之间的碰撞,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在交流中,学生能够对自身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逻辑化梳理,并在交流中,吸收其他同学关于数学知识的认知模式,拓宽数学思路,使学生掌握的数学思路更全面、更细致。在“展”这一环节中,教师常运用的是小组合作模式。教师在设计环节,要充分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化事物,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能够放松身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交流气氛中,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数学魅力。
三、精心点拨——以“点”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
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受学科知识抽象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知识瓶颈区或者误区,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给予思维以及思路上的点拨。教师在点拨中,要秉承“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不能将结果直接告知学生,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产生依赖感,一遇到困难就想要求助教师,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复合应用题通常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需要教师在解题思路上予以点拨。以“张叔叔卖化肥”为例,张叔叔从县城出发去杨马村卖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去的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时快多了。问:从县城到杨马村有多远?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多少千米?教师在带领学生认真审题后,点拨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去时的时间、返回的时间以及去的速度,在已知条件明确之后,进一步明确题目中想要求的是什么。接着,我们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路程=去的速度×去的时间,返回速度=路程÷返回时间。在点拨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后,学生就可以轻松实现列式计算。
在点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知识点进行拆分,拆分知识点能够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了解相关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而找到需要点拨的思路所在。利用这样的点拨方法,教师能够深入掌握学生学情,并根据学情,设置由简入难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够提升对解题方法的应用能力。
四、有效训练——以“练”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课后训练是一种对课堂成果进行巩固的有效方法,在这一环节不仅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应用。实现课后练习的多元化设计,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应用。但是,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后训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而是以启发思维为主的思维训练,课后训练题目“贵在精”,要在一个题目中,能够完成对学生多项数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题目的选择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对一些潜在因素进行整合,在作业中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做到发散思维,实现学生思维上的训练。
例如,百分数应用题中最经典的题目就是“求某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样的应用题,以“某小学男女生比例”的应用题为例:“已知某小学现在有女生40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0%,那么这所小学现在有男生多少人?”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能够得到这样的解题思路:比较量=标准量×对应分率。但是,这不是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这道题后面可以给学生留有这样的问题:你能否利用题中的已知量,自己设计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并解答。
“学、展、点、练”教学模式将课程进行结构化分层,并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消除畏难心理,使学生在基础数学学习阶段构建数学模型,并形成独有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开放性作业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并且,题目并没有设置唯一答案,有效防止学生之间互相抄袭,转化学生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积极状态。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教学中“成绩至上”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学习成绩不能作为判定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教学应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为主。“学、展、点、练”四步循环教学模式,从课前预习的“乐学”,到课中学习的“展示”,再到教师悉心的“点拨”,最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开放性“训练”,这一系列科学有序的教学手段,使抽象化、逻辑性强的数学变得有迹可循、有方法可依,助力学生实现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