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学习”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精彩

作者: 龚梅花

“沉浸式学习”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带有特定情感色彩的情境,便于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常见的方法有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立场分析、行为模拟等。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爱玩爱动,更容易对具体的事件发展产生兴趣,运用“沉浸式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事件的感受,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便于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现实领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包含习惯的养成、道德的塑造与法律意识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能让学生沉浸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助力。同时,角色扮演的形式能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体会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便于学生将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促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与反思,促进学生根据课本的导向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知道日常生活脱离不了公共生活的范畴,要让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做有素养的合格公民。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让学生观察生活,组织他们通过角色扮演将观察到的情境再现出来。不同小组成员展示了不同的生活场景,有的小组成员模仿的是乐于助人的正面形象,有的小组成员模仿的是公共场所中的不文明行为。学生模仿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再现的场景或行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对公共生活建立初步的认知。

案例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生活场景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于公共生活这一大标题之下,从而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提升课堂导入的高效与实效。

因为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在让学生对他人的行动进行模仿时一定要注重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好的行为值得模仿,不好的行为则需要反思,从而保证学生的日常行为阳光向上。

二、情境创设,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抽象道德的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与日常授课时,可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特有的情境中先感受教师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感受,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情感认知。在情境创设的运用中,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保障情境教学的实效性,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忽略了教学效果。

在《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感受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伊始,先利用多媒体等元素向学生再现近代中国的奋斗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适当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帮助学生重温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历史。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英雄事迹。

案例中,教师在上课伊始便带领学生进入具有浓厚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的情境中,通过观看视频与学生产生共鸣,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良好的氛围铺垫,利用视频、音频等效果加强了学生对特殊年代的代入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沉浸在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在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能丰富学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情感体验,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

三、立场分析,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

立场分析是“沉浸式学习”法的特殊表现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往往与小组竞赛的方式配合使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认知观念的冲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些道德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立场的辩论,在竞赛与小组荣誉的作用下,学生会认真思考自身的观点,达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沉浸式的比赛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力协作,在讨论与碰撞中了解不同的道德观点。

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采用分立场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以便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与道德观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地接受道德与法治的约束。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本节课的总结环节前带领学生展开了“法律与道德是给了大家更多的自由还是更多束缚”的辩论。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选择适当的例子进行讨论分析与事实说明。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与补充发言。为了保障课堂环节的顺利进行,教师为不同小组提出了相同的时间限制,让其在有限的时间与条件下展开自由辩论,辩论结束后教师对表现最为突出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案例中,教师运用分立场辩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法律与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强化了学生的日常行为。立场分析的沉浸式教学法不仅可以设置两方的辩论还可以设置三方、甚至是多方辩论,让学生在竞赛的加持下,可以全情投入到课堂讨论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进步。

四、行为模拟,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小学生对文字与语言的记忆远比不上对行为动作的记忆,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模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都是为了道德行为而服务的,让学生遵守道德规范是日常德育教育过程中的第一重目标,学生的道德行为会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的养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获得思想上与行动上的双重进步。

在《学会沟通交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注重运用行为模拟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理性交流,懂得用适合的方式面对分歧,学会理解与吸纳他人的观点。在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行为模拟,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不同的态度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着错误的行为与观念,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积极耐心地进行引导,给出改进意见,让学生重新处理此类事件,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案例中,教师运用行为模拟的方式促进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又让学生的认知更为具象,促进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进步,真正实现了让学生的德育理解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行为模拟的方式是学生德育思想的具象表达,可以丰富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德育观点的落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采用“沉浸式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更好地成长,为其日后的文化课学习提供正确的思想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