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张国琴审题,是一个读题并理解的过程。很多同学或是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是心理上有障碍,或是缺乏数学思维,导致审题不清、解题错误,徒留遗憾。审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朝夕之功,而是要从思想上到行为上都要坚持长期学习、训练、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落实到教学中,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大致如下。
一、端正态度,养成规范性审题习惯
科学规范的审题习惯是培养初中生审题能力的“护心铠”。初中生年龄小,还没有形成稳定坚强的心理,对待抽象性较强的数学题目往往出现畏难情绪,抑或粗心大意,直接导致审题错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规范性审题习惯。
首先,端正做题心态。一是不要疏忽大意。数学题讲究逻辑性、系统性,隐含条件较多,很多学生一看题目好像很简单,但就是不认真读题,缺漏错解。因而,教师一定要教导学生谨慎认真审题、不得马虎。二是克服畏难情绪。初中数学题目表述抽象、条件繁多,有些还需要进行复杂的解读,导致部分心理脆弱的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头疼,或主动放弃或胡乱作答。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帮助学生锤炼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意志。三是多鼓励多支持。教师要支持学生认真审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审题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在出错时要多鼓励、多肯定,引导学生树立审题自信。
其次,细心多次读题。细心是良好审题习惯的首要因素,不管面对的题目是简单还是复杂,学生一定要细心审题,不放过题目中出现的每一个条件或信息,仔细分析哪些条件有用、哪些条件没用甚或是混淆视线用的,进而谨慎取舍。在解复杂题目时,要做好多次读题的准备,即仔细阅读分析各项条件并反复斟酌,可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尝试,不可轻易放弃,以养成刻苦钻研的好习惯。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很多学生第一遍读题时还能仔细认真,多次读题后则敷衍应付了,失去耐心,审题成了走过场;二是要冷静理智,尤其是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时,更不能急躁。
二、强化训练,增强基础性审题能力
有的放矢的基础训练是培养初中生审题能力的“奠基石”。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基础知识审题训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规律和数学技能,扎扎实实地提升自身的审题能力。具体到教学策略上,一是依托课堂示范进行审题强化练习,特别是数学概念的生成、数学定理的推导等,教师要带着学生一步步读题、分析,或是在关键词句处停顿、重读,或是让学生细细思考,或是对重难点进行提问,引导他们明确各条件间的关联,在咬文嚼字中消除似是而非的理解,既积累审题经验,又为后续学习中的自如运用奠定基础。二是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学生自行讲解,即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像课堂上教师讲解一样在小组内讲解审题要点,其他学生相机“提问”,使其在讲解及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深度理解,自然而然地增强基础性审题能力。
以“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审题为例。教师可先朗读一元二次方程基本概念,在“整式方程”等关键字词上重读,然后请学生勾画出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三个条件并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在充分思考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2”等重点问题,尤其要引导他们讨论易错点、疏漏点,如二次项系数等于0怎么办?由此将审题引向深入化、全面化。再请一位学生进行小组内总结讲解,针对审题要点讲清楚、讲明白。此时教师还可列出一个次数为-2的分式方程进行对比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传授技巧,拓展针对性审题方法
对症下药的审题方法是培养初中生审题能力的“助推器”。数学题型种类多样,有方程题、数形结合题、图像题等,还有结合现实背景衍生出的行程、利率、增长率、工作效率、利润等诸多数学问题。想要学生完全吃透这些题型的题意,绝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好方法。但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审题技巧,帮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去体悟、总结,借由个体思维形成个性化、可操作的审题“独门秘籍”,不断积累相关审题经验和素养,为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例如,遇到复杂题型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寻找“题眼”,即一方面找出关键字词进行分析、解读,另一方面将题目中有意或无意出现的干扰项排除,进而厘清题意,这就是常用的“提炼审题法”。又如“数形结合审题法”,即将抽象的数学逻辑问题转化为直观图像,学生看图审题能够很容易理解题意,类似“给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边长和对角线长,求另一边的取值范围”这样的题型,若学生单纯抠字眼,则可能含糊不清导致审题不明,而若简单画图并按题意进行标注,则观察图形就可明白命题者的思路,利用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可轻松解题。再如“隐含条件深挖法”,即在题目的字词、附图中挖掘没有明示的隐蔽条件,因为这些藏起来的条件往往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全面发展的“推手”。如“(a+1)x>(a+1)(a-1)”这个不等式要求求其解集,很多学生几乎不假思索给出答案:x>a-1,可见学生对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根本没有思考,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从不等式性质着手再次审题,对题目中隐含的a+1<0以及a+1=0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四、总结错漏,规避高发性审题陷阱
常见常错的审题陷阱是培养初中生审题能力的“磨刀石”。错题是锻炼初中生审题能力的有利资源,因为大多数错题的根源都来自审题不清,没能认真读题甚或想当然,如此怎能得出正确结果呢?为了让学生少出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错题,将常见错题搜集整理成“错题录”,不仅要进行改正还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出错,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发挥错题的查漏补缺功效。其次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即将相似题目放在一起,请学生仔细分析两者的已知条件和待解问题,两题差别一目了然,既能准确找到自己的疏漏点又能清晰题目要考察的知识点,增加审题经验、开拓审题思路。再次要进行讲评总结,对于全班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教师要进行详细讲解,一步步讲述如何抓要点、如何想思路,并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错题类型、出错原因等,明了题目中的易错点、混淆点,才能有效地规避常见的审题陷阱。
例如,有一个△ABC,其中a=3,b=4,那么c等于多少?这就是一道带有陷阱的常见错题,很多同学想当然地得出答案:等于5。此时教师可以给出相似的一道题:有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其中两个直角边分别为a=3,b=4,那么c等于多少?在对比分析中,就能发现前一道题的两个陷阱:没有明确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也没有明确斜边到底是c还是a、b。如此分析总结,学生印象深刻,就不容易再出错了。需要注意的是,错漏题总结要及时反馈,趁热打铁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迅速改正,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避免越拖越凉,得不偿失。
不可否认,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审明白了才有清晰的解题思路,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否则南辕北辙只会越走越远。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从端正态度着手,引导学生重视审题能力,学习审题方法,掌握审题技巧,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才能切实培养初中生的审题能力乃至数学综合素养。当然,审题能力的培养既不能急也不能等,要在日常训练中下功夫并长期坚持,方能有所突破,有所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宁远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