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诗词领略语文魅力

作者: 杨瑾燕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领域也在不断地坚持创新、谋求发展。在这一趋势下,古诗词教学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为了帮助初中生学习更多的古诗词,提高其鉴赏力,教师应将赏析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

诗词之于古人,是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载体;诗词之于今天的初中生,更是磨练其心志、熏陶其品德的重要媒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比重日益增加,这意味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本文将深入探讨初中古诗词赏析的相关策略。

一、以情诵读,吃透诗词

针对古诗词,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是逐字逐句翻译,而是诵读。不论任何诗词,不论其难度如何,只要反复、深入、用心、用情地诵读,就一定可以品咂出其中的味道,了解其中蕴藏的深意,领悟萦绕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的赏析是重中之重,而诵读是实现有效赏析的关键途径。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不代表泛泛而读,更不代表无意义的复读,只有投注情感、认真品读,才能领悟诗词“三昧”,吃透诗句。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教师采取如下步骤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秋江夜泊》古琴曲,这首古琴曲一说来自宋代文豪苏东坡的《赤壁赋》,一说来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其乐意深邃而高远,将离乡背井之人内心的寂寞惆怅展现得极为到位,契合文本中描绘的意境美,可作为诵读的背景音乐。其次,教师和学生共同诵读诗词,让学生每诵读一句,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作者在写下此句时,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场景?内心又会产生怎样的波澜?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渐次深入。一开始,学生的语调平淡、毫无起伏;通过反复地诵读,其语调逐渐有了变化,该停之处会停顿,语气该低沉会低沉。此时,教师和学生谈一谈诵读的感受,学生大多表示:这是一首极哀伤的曲子,作者看到了自然界的变化,看到了有烟火气的人家,看到了和自己浪迹天涯的瘦马,更看到了形影单只、孤苦无依的自己。在诵读的辅助下,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

学习诗词,其中最有效、最简便的方式是诵读。但诵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门技术活。只有认真对待诵读、认真揣摩诗词,才能在诵读中读出情感、读出深意、读出味道。

二、诗眼入手,品读诗词

每一篇文本都有一双“隐藏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能够将文本看得更透彻、更深入、更到位,因为文眼是文本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只有找准文眼,才能定准文章之“魂魄”。既然文有文眼,那么古诗词是否具备同样的部件?答案是肯定的。诗眼,就是一首诗词的灵魂所在,更是其最精妙之处。凡是流传于世的精彩诗词,其诗眼必定新颖、深刻,耐人寻味。因此,教师不妨从诗眼入手,抓住诗词中蕴藏的意蕴与情思,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例如,在教学《春望》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先读一读整首诗,让学生对诗歌形成初步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这首诗的氛围格外压抑,里面字字句句都是对国家衰败的忧虑。此时,教师以“望”字为诗眼,让学生再次诵读诗歌,想一想诗人究竟“望”到了什么。通过诵读,学生发现,在前面四句,作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场景:长安沦陷,家国破碎,到处都是残破的废墟,唯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里草木荒芜、人烟稀少,花草仿佛都能感受到这寂寥与肃杀的气息。在这幅场景中,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是在诗人眼中却变成了“花溅泪”与“鸟惊心”,为整首诗歌埋下沉郁、压抑的基调。在后面四句,诗人忧国忧民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凸显了诗人近乡情怯的落寞情怀和无限惆怅。尽管诗歌中并未出现一个“望”字,但教师依然将“望”字作为诗眼,引导学生品读,不仅让学生读出了诗歌内容,也让学生悟出了诗人的情感。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从诗眼切入文本是一条非常关键、高效的途径。因为诗眼就是一首诗词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诗眼品读诗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品读效果,有利于学生读出诗词之美。

三、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古诗词赏析有很多种方法和途径,而“意象”是其中最高效的方法。因为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常常给意象赋予特定的内涵,如果读懂了意象,也就等于握住了解开诗词密码的“秘钥”。如果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意象”的概念,也就是“借物抒情”中的“物”。因为借物抒情是一种写作技法,指作者利用一些常见的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而这个“常见的事物”就可理解为“意象”。通过分析这些意象,更有利于学生感悟诗词意境、体会诗词情感。

例如,在教学《使至塞上》一课时,教师便从“意象”入手,和学生共同赏析文本。首先,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中,就出现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如果只从字面展开解读,诗人无非是描写了一幅壮观的大漠场景,那这样的解读不仅肤浅,而且学生很难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如果教师可以从意象的深层次内涵入手,也就是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四个意象?为了取得怎样的效果?为了表达怎样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诗人虽然描绘的是塞外风光,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塞外并不美,只有大漠、只有孤烟、只有落日,没有生机、没有人烟、没有希望,有的只是战争的残酷、只是一望无际的寂寥、只是为国戍守的牺牲。此时,学生才算读懂诗词,这样的解读更有价值和意义。

在初中诗词教学中,意象的品读极为重要。因为每一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而情感的媒介自然也会不同。正因如此,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顺藤摸瓜,探寻出诗词的情感之美。

四、构建情境,提高效果

在初中阶段,针对古诗词教学,除了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三种方法,还可以借助“情境”的方式进行赏析。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还能增进理解、帮助消化。因此,将诗词教学与情境教学相融合,一定会使教学倍加有趣。

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就采取“情境教学”法展开赏析。首先,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其中蕴藏的情感,是今天的初中生难以理解难以感同身受的。如果直接教学,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因此,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施,为学生简单介绍了有关杜甫的生平经历,尤其重点介绍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借助动态的视频理解文本内容。在完成这一步后,教师让学生试着概括各节内容,并为每一节起一个小标题。很快,学生将文本概括为:“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期盼大厦”四个标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开展了课本剧活动,并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标题创编情景剧,并和其他组员在课堂上演一演诗歌内容。通过多媒体和课本剧这两个方式,成功为学生构建出文本情境,也让学生的诗词赏析更加顺畅。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构建情境同样是非常有用的教学策略。因为情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也会令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情境教学赏析诗词,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求异,才能使课堂焕发新的生机。本文从诵读、诗眼、意象以及情境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诗词赏析策略,旨在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悦来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