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作者: 王媛媛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呼唤新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开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之后,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因此,如何在历史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当前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还特别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可见,劳动教育对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历史课程涵盖开展劳动教育的大量素材,“展现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渗透,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能够深刻领会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二、立足历史教材,构建劳动教育课堂
教学首先要立足教材,山西省于2020年秋季开始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新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开展劳动教育的典型事件和历史人物。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明确写道:“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教师就可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通过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美好生活,而且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北宋工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技术,不仅提高了印刷效率,还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发明创造的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通过介绍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涌现出的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邓稼先等,让学生感悟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深挖教材,利用典型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敢于创新的劳动品质。
三、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劳动教育课堂
劳动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教师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改革开放前后能够反映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实物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交流这些实物资料背后的故事。各小组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一组讲述了从粮票到现金到刷卡再到移动支付的变迁,感受到足不出户就能吃到天下美食,买到所需要的商品的便利;二组讲述了出行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汽车,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的变迁,实现了说走就走的旅行;三组讲述了通讯从书信到固定电话再到智能手机的变迁,缩短了距离,便捷了生活……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同时,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改变生活,明白今天所拥有的美好幸福生活,都是勤劳的劳动人民用汗水换来的,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让学生树立将来进入社会也要辛勤劳动,为国家做贡献的观念。
四、依托校本资源,拓展劳动教育课堂
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内和课堂,还要走出校门,拓展劳动教育的视野。
以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为例,分析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校本资源拓展劳动教育。
活动一:收集历史资料,了解经纬建设历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理解这一时期所取得成就的伟大性、开创性、奠基性,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因为本校位于晋中市榆次区经纬厂,而经纬厂的建设发展也处于这一时期,所以教师让学生课前向本社区的老工人收集有关经纬厂建设发展的历史资料和他们的劳动故事,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在课堂上分享交流。经纬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兴建的新型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于1951年5月1日在山西榆次破土动工,建设者们高举“北上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的旗帜,怀着满腔热情,自愿放弃沿海大城市的优越生活,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榆次。经纬4000余名建设者不畏艰苦、团结协作、甘于奉献,仅用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经纬纺织机械厂,并于1954年8月1日投产,自建厂以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基地。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经纬除了为国家纺织工业提供大量技术设备以外,还造就了一支职工队伍,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是来自当年的建设者,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不仅成为经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展现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中国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全国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模范英雄人物,他们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才使新中国经济得到恢复,各项事业都取得重大成就,从而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活动二:参观经纬工厂,了解企业发展现状
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要立足现实,走向未来。因此,教师在课后带领学生参观工厂,了解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不仅了解了机器制造业和工人师傅的工作情况,而且也了解了经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加快推进和深化企业改革所取得的重大发展,以及现在所面临的困境。
活动三:交流心得体会,传承中国工匠精神
参观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经纬的困境也是当今中国制造业的困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的新时代,现如今的制造业大而不强,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经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心得体会,谈谈如何使我国的制造业走出困境?”
通过各小组的分享,教师发现学生都认识到要使我国的制造业走出困境,必须大力培养人才,需要继续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所以,教师鼓励学生要努力学习,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案例中,教师在落实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地方史资源,并对经纬厂进行实地考察,升华了本课的主题,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
总之,历史教师应立足新课标和新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通过多种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经纬中学校)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