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胡蓓蓓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思维工具,在各领域中的运用甚是广泛,而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它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多,也成为教育学界极具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方式。思维导图以其多样化的形式、简明扼要的构架以及具象化的表现方式,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该学科的综合性和工具性与思维导图的本质高度契合,因而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发展状况学生的特点,适时而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高质量教学与高效学习。
一、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方式过渡的特殊阶段,教师应当及时改变教学思路,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应当充分利用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内容框架,使其能够通过直观的思维导图,对课文内容的大意有所把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知识点间的联系,加深其学习印象。
例如,在《景阳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营造文本阅读氛围。而后,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故事梗概时,要求学生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先自行画出思维导图,再由教师一步步地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范例图,为学生提供参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大量的描写片段中提取故事情节。如,武松在酒店喝酒,不听店家的劝告,执意要过景阳冈这一情节,教师可指导学生以简单的形式画出,并配以简略的文字。接下来,武松见榜文仍上冈、赤手空拳与虎斗并将其打死、武松下冈等剩余情节,按照同样的方法绘制。最后,教师再逐步出示范图,使学生有所参照,对自己的制图做到心中有数。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时,应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教学。思维导图于学生而言,虽略有陌生,但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能使其通过自己的操作,基本了解故事情节,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更有效地激发和维持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其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探究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为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考和探究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发散思维,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恰当设计,逐步提升问题层次和难度,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问题串联起来,最终实现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更为全面的总结。
以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本文的理解难点是,文题为“毁灭”,文章却以大量篇幅描写昔日的辉煌,需要学生去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这一点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只通过读是无法深刻体悟作者的感情的,因此,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并设计好相关问题,做好排列,帮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教师先以“辉煌”为核心词,提出相关问题。比如:“作者用哪个词概括了他对圆明园的评价?”“圆明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互相交流一下感受。”“除了建筑,圆明园中还有哪些珍贵的东西?”这些问题以“辉煌”一词为辐射中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清文章描写的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并体会作者的感情,助力学生将其与毁灭之后的圆明园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其深刻理解作者借描写辉煌,痛惜“毁灭”。
由此可见,教师多样化、多层次的问题设计,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思维,并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使得学生以探究问题的方式,实现其对文本内核思想的真正感悟。
三、绘制导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能力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教师应当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形式,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适宜的活动时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绘制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其后续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该篇文章的阅读要求,帮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为其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做好辅助工作。教师在带领学生品读作者童年时代受到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时,教师提示学生以“我”为辐射中心,以“母亲评价”和“父亲评价”为节点,分别罗列出相关评价,以及“我”对此的感受。在罗列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体现父母评价的关键词,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亲自绘制简单明晰的思维导图,有效理清阅读思路。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要求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机会,该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高效阅读的途径,更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建立以及能力的发展添足动力。
四、广泛运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当是广泛而全面的,其不仅可用于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文意,更能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构建框架,在识字、习词时也能联系前后,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因此,只要教师能够抓住思维导图的运用优势,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其将语文学习中抽象化的知识有效转化为直观性较强的结构图示,从而帮助学生习得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完善,实现其全面发展。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习作板块《我的乐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相关准备作业,比如让学生利用休息日,找一找附近自然风光宜人的地方,如公园、农田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做好相关记录,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而后,在正式展开写作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以及想象中的景象,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构成清晰的写作框架,从而为其顺利写作提供良好的思维契机和思考空间。教师在完成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后,学生还可根据修改建议构建作文修改导图,推动作文反思形式向简单有效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打开教学新思路,促使学生在此影响下,实现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总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学生打破对于语文学习的刻板印象,其语文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语文知识结构得以完善,问题探究思维得以拓展,也使其创造性思维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教师只要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优势把握到位,便能促成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实现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有力支持与推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胡集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