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让语文古诗教学更精彩

作者: 施琦

在“互联网+”课堂教学的融合背景下,语文教学应紧跟时代脚步,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更应在信息科技手段的包装下呈现别样的华彩。

一、利用微课,拓展背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可以延伸语文教学的空间。学生可借助微课进行课前预习,尤其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往往在朗读和翻译层面下功夫,忽略对诗词背景的拓展。事实上,这些古诗全部都创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是诗人在特殊心境下的产物,如果学生不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与人生阅历,做不到知人论事,那么很难真正理解古诗的内涵,难以掌握诗人的创作心态。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借助8~10分钟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为诗词学习夯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示儿》一诗时,诗人语言平淡中见质朴,本该通俗易懂,但由于学生不了解诗歌的相关历史背景,对诗人的了解也相对匮乏,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很难产生情感共鸣,更难以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以及思想。基于此,教师从互联网搜集诗歌的背景资料以及陆游的生平资料,制作了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并将其上传到班级的云端平台,让学生下载观看。陆游是宋代非常有名的爱国词人,一生曾经投身军旅,官至宝章阁待制,在南郑幕府任职。1127年,金国挥师南下,“靖康之变”就此爆发,直接灭亡了北宋朝廷,南宋建立。而陆游出生在南宋时期,从小耳濡目染便是“靖康之耻”“山河破碎”,再加上其多年的军旅生涯,让其对“民不聊生,中原易主”的惨象始终难以忘怀,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情到了其临终之时反而更甚,他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家国,最渴望看到的是国家统一。通过了解《示儿》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陆游的生平阅历,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诗歌内容,对“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诗中包含的牵挂和期待也有了一种感情层面上的理解和认知,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诗词学习效果和质量。

案例中,教师利用互联网搜集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资料,并将其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预习环节观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进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认同和了解。

二、利用微课,突破障碍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因为古诗词不仅语义抽象,而且其字词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含义。在传统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字词注释的讲解相对单一,学生即便当时理解了过后也会忘记。但是,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将影响其对诗词的理解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字词的理解是学生学习古诗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而微课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攻克这一难题。通过对比、深化和拓展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的古诗学习之旅更顺畅。

例如,《迢迢牵牛星》一诗不仅有着极为奇特的意象,而且语句较多,部分字词相对生僻,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此外,这首诗和常规的格律诗体裁有着极其显著的区别,它是一种古体的五言诗。在教学前,教师可将字词理解单独制作一节微课,并在阅读课堂中进行播放。首先,这首诗中出现的牵牛星、河汉女、机杼等意象,全都来自传统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教师可在微课视频中穿插牛郎织女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对诗的内容心中有数。其次,教师可从整首诗中筛选一些相对生僻、对学生而言形成学习障碍的词语、句子进行专项讲解。针对这首诗,最为显著的就是叠词的运用,而这也是本诗在字词方面的主要学习障碍,如迢迢、皎皎、纤纤等。由于教材并未注释这些叠词的意思,因此教师可利用微课进行相关拓展。针对“迢迢”一词,它的本意是“遥远的样子”,为了加强学生对该词的印象,教师可利用图片做出说明,正因牵牛星和织女星之间隔着银河,所以诗歌才会用“迢迢”来形容这种遥远。此外,“千里迢迢”“山水迢迢”这两个词也都是同样的意思。这样,通过微课进行拓展说明,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会更加细致入微。

在制作字词微课时,教师要注意选择教材中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掌握的字词,并在微课中进行拓展说明。在拓展时,教师可利用图片增强其生动性,还可引入相同用法的字词进行补充,这样就可充分发挥微课的教学优势。

三、利用微课,示范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最佳路径。不论是体会诗词的对仗美、语言美还是音韵美,或是感悟古诗的意境,都需要借助诵读实现。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设置了诵读环节,但是学生对诵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此外,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节奏的把握、情绪的抒发、拖调拖腔等。为了解决学生的诵读问题,教师可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有效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诵读技巧。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1课,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有着极其优美的意境,而且情感的抒发也极为含蓄隽永。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这三首诗,《山居秋暝》是清新悠闲的,《枫桥夜泊》是凄清冷寂的,而《长相思》却是情思深苦的。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诵读是必要途径。教师可提前通过诗词网站下载这三首诗词的音频素材,同时下载一些符合诗词意境的图片,并将其精心制作成微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微课,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跟着诵读,试着模仿诵读者的发音、节奏、语速以及情感的控制与抒发。在微课视频的辅助下,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教师用数字化的手段处理古诗音频素材,并将其制作成诵读的示范微课,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在微课的辅助下,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诵读的相关技巧,提升了诵读的效果。

四、利用微课,体会诗境

学生对情感的体会有赖于特定的情境。针对古诗教学,只有在情境的辅助下,学生才能真正沉浸在诗词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不管教师如何总结古诗的中心思想,如何用诗味的语言执教,都不能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在微课技术的辅助下,通过数字化处理,运用背景音乐,增加一些具有代入性的图片或者视频,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

例如,《十五夜望月》一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产生了思念友人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在八月十五的晚上,诗人望见了中庭月色,望见了寒树栖鸦,望见了桂花霜重,牵挂之情不知不觉就到了友人的身上。诗歌最后一句中的“秋思”便是整首诗的精华,更是诗眼所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微课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针对诗中出现的中庭、月亮、寒鸦、桂花等意象,教师可从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插图,同时辅之以《秋风词》古琴曲进行配乐。这样的微课为学生构筑了一个无比贴切的诗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在视听融合的氛围中,学生对诗人的思念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古诗教学中,对诗歌意境的体会是极为关键的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需要借助微课为学生构筑情境化课堂,激发其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沉浸在诗中,感受诗之美。

总之,微课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优势是极其显著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微课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古诗,从而让古诗教学更加诗情画意、入情入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