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成就精彩数学课堂
作者: 高雯晶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勤于反思教学模式,以更好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数学。“问题导学”模式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教师提前精心设置好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数学问题的核心。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强化质疑对抗的学习过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设置问题检测学习成果,利用“问题导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合作探究——“问题导学”的途径
我们知道,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和思考,当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学习时,可以碰撞出更为激烈的思维火花。学生不仅可以在交流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同时搜集到更多不同于自己的新观念,从而使自己原有的想法得到发展,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比如,在《球的反弹高度》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班内学生分为几组,或者让学生自由结组,之后提问:“在本节课的实验背景下,组内应当如何进行分工?”然后,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自主合理分工,精准匹配不同的角色,如操作者、记录者、读数者等。同时,要注意分工交换,不能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不同高度落下的小球的反弹高度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多次进行小球反弹的实验,记录不同实验后的数据,这期间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最后,教师还可以提问:“不同小组之间得到的结论一样吗?”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组间的分享与交流,在组间交流中反思自己组内分工与学习的不足。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是“问题导学”模式的手段。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分工下得到锻炼,融入小组合作探究中。
二、质疑对抗——“问题导学”的过程
有时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能力比解决问题能力更加重要,学生在质疑过程中不仅激活了思维,还在无形中让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交流中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沟通。同时,也让学生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提高了课堂效率。
比如,在《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书本上的定理定论。教师可以先就书上某一个定理定论抛出问题,比如提问:“一个圆心,一个半径,真的只能画出一个圆吗?”这样的提问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绳子、钉子、木板之类的学习用具,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多提出有效的质疑。之后,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发现“一个圆心一个半径的确只能画出一个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那么,如果我们把板子换一个方向,结果会怎么样呢?”这样,就会打破学生之前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学生开启一扇新的大门。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后,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最终明白书上的结论是在同一个平面的基础之上得出的。
事实上,“填鸭式教学”并不能让学生享受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在质疑与思维碰撞中才能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解决问题——“问题导学”的目的
以教师提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一个没有答案或者不能被很好地解决的问题,不能算是一个好问题。那么,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问题的设计有全局观念,一环扣一环,比如后一个问题,要在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基础之上进行深入挖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培养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思维链条。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这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图表类的学习涉入不深,所以接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折线统计图并不是孤立于实际生活之外的,它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存在的。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大家平时生活中见过哪些折线统计图?”建立课本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往往会回答“气温折线统计图”“成绩折线统计图”等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再提出:“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事物未来发展趋势,而不仅仅是像以前那样机械地描点作图却并不知道其中代表的含义。最后,教师提出:“折线统计图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现实实用性,明白它是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如何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又是如何指导我们的实际生产的。
问题的设计要以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在任务驱动式模型下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其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仅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能在解决问题中收获更多。
四、达标检测——“问题导学”的保障
检查课堂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落实达标检测。教师在设置达标检测时要分阶段、层次清晰、目的性明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检测学习效果。测验的问题或考试要紧扣当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重点难点要突出,这样有利于检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因数与倍数》这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涉及复杂的计算,许多学生对此非常抵触,通过引入问题导学模式之后,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课堂内和课堂后的达标检测,以检查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讲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提出问题:“因数与倍数是什么关系?”查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是否对因数与倍数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认识。在课中,教师可以设置比赛回答因数与倍数的游戏进行达标检测,比如,请一个同学随机说一个数字,请其他同学举手回答它的因数或者倍数,答对加分,最终看哪个组得的分数最高,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课后,教师要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课后检验,以检验学生是否充分完成了当堂课程的学习目标。
所以,达标检测在“问题导向”学习模式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这个保障作用是双向的,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查漏补缺,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递进提问——“问题导学”的关键
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的层次感非常重要,必须要注重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指导所有学生按照科学的学习规律学习,让每一个课堂问题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让学生感受到完整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不断推动学生向问题的更核心处迈进。同时,课堂问题的设计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例如,在《互联网的普及》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普及率应当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开展有序的调查活动,并初步掌握其计算方法,理解“普及率=上网人数÷总人数”的含义。之后提问:“普及率为什么这样计算?”引发学生思考,学会获取信息。最后提问:“普及率有什么作用?”提问后,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更让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了成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将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到以后的其他学科学习中去。
总之,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问题导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完善数学课堂的新出发点,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