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儿童校园剧 构建魅力音乐课堂

作者: 殷明明

小学音乐课堂是学生接触艺术、认识世界的重要平台,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与审美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爱动,喜欢用体验的方式去认识身边的事物,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儿童校园剧是现阶段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运用儿童校园剧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学生沉浸于情境中体验情感的发生,提升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一、运用儿童校园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热情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儿童校园剧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的潜力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让学生用沉浸式的方式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同时,儿童校园剧的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中获得成长的自信,丰富音乐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彼得与狼》一课时,教师便运用儿童校园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的音乐作品是一首交响乐童话,具有较强的故事性,适合学生运用儿童校园剧的形式进行表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之初先问道:“同学们喜欢演戏吗?”学生回答:“喜欢。”教师继续说:“大家在这节课上就有机会体验一下角色表演。今天的剧本与人物就藏在接下来的音乐作品中,大家要仔细聆听,看看音乐作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赏析音乐作品,并在聆听后让学生讲述故事与交响乐器的关系,当学生可以将乐器与角色对照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的表演排练。

儿童校园剧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音乐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儿童校园剧的形式带领学生表现音乐作品,可以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注意力,深刻体会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

二、运用儿童校园剧,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作品是人们情感的表达,是人类实践过程中的精神凝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儿童校园剧则是最具情感体验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强情绪的感染作用,为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情感体验提供动力。同时,情感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的环节,强烈的情感体验便于学生感受作品的内在含义,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为其音乐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持续进步。

例如,在教学《五月五赛龙会》一课时,教师便引用儿童校园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可以了解传统的民族节日,增强学生对民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家国情怀。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组织学生模拟赛龙会的场景。首先,教师运用文字的形式为学生创建了龙舟会的场景,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划龙舟比赛,为了让学生的感觉更加真切,教师还组织啦啦队为划龙舟的选手加油。在学生划龙舟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口号,让学生在紧张的律动下,感受划龙舟的竞技精神与节日热闹喜庆的气氛。通过划龙舟场景的再现,学生感受到口号的力量,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展开打下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多时候不能进行完整校园剧的表演,但是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场景,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时空再现,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运用儿童校园剧,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音乐教学的目的除了要让学生获得审美与技能的提升,还要促进学生的德育。教师运用儿童校园剧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中的精神进行细致的感悟,便于学生体会个体人性的闪光点,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都会通过学生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运用儿童校园剧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特定情感环境下进行道德行为的模拟与探索,提升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山村里来了售货员》一课时,教师便可运用儿童校园剧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本节课的作品表现的是建国之后,物资匮乏年代的一种场景,其表现乐器是唢呐。它以东北民歌音调为基础,采用回旋式结构,描述了售货员挑担上山,热情为山村民众服务的情境,表现了售货员开朗热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面貌。为了加深学生对特殊时代的感受,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儿童校园剧的形式对这一场景进行再现。学生表演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剧本,然后配以音乐,让学生进行场景的模拟再现。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感受到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以及人们看到售货员时的热情,便于学生之后对唢呐描绘场景进行想象。当学生表演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发言,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让学生学习售货员的服务精神,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渗透。由于本节课的音乐作品是唢呐曲,学生欣赏起来颇具难度,不易理解歌曲的内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场景模拟,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角色的性格,激发学生对美好精神的向往,发挥音乐作品的育人作用。

德育需要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德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欣赏、学习音乐作品时可以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四、运用儿童校园剧,增长学生的间接经验

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生的社会参与做准备,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增强学生的间接社会经验,为学生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参照物。运用儿童校园剧的形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获得综合素质的进步与提升,为其文化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丰收之歌》一课时,教师便运用儿童校园剧的形式增长了学生的间接经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丹麦的民歌,体会“一拍一音”的节奏感,增强学生对丰收喜悦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农民秋收时的辛苦与喜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儿童校园剧的表演,让学生利用毛巾、书桌等简单的物品,再现了秋收的场景。学生在表演之初,未能展现出农民秋收的辛苦,教师便组织学生进行负重大赛,让学生体会农民伯伯可能面临的困难。在学生体会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便可更好地体现出辛苦与喜悦两种心情,也为之后歌曲中“苦尽甘来”的喜悦打下了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模拟秋收,既让学生知道了秋收的经过,又增强了学生对“粒粒皆辛苦”的认识,增长了学生的间接经验。

儿童校园剧的使用,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要了解班级成员的个性,并在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剧本的选择或创作,以保障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儿童校园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情感上的动力,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