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作者: 童燕

自古以来音乐就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认为“音乐是思维的声音”,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为优秀的音乐作品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慨,这足以显示音乐对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将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是提升课堂效率、发挥音乐育人作用的良好途径,如此既可以提升音乐教学的人文性,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又可以增强德育的普遍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作品的熏陶。

一、利用音乐故事,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的学生从众心理较普遍,喜欢模仿别人的行为,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正确的模仿对象,以规范其日常行为,并促进学生将这种日常行为转化为道德思想。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带有故事叙述性的音乐作品,面对这些作品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讲述音乐故事,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人物的道德闪光点,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聆听、学习音乐的同时,获得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与道德的熏陶。

在进行《战台风》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讲述音乐故事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德育。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民族乐器古筝,了解古筝的音色与简单的技法,并带领学生感受经典古筝曲《战台风》中所描绘的工人努力与台风搏斗的顽强精神。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先组织学生对古筝的结构与音色进行了简单的了解,然后演奏《战台风》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欣赏了刚才的古筝曲,根据曲谱的旋律猜想乐曲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对场景进行描述。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适当的提示与补充。学生表述完成后,教师继续带领大家聆听古筝曲,教师可重复演奏或播放,组织学生再次发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乐曲的节奏与起伏进行了音乐故事的讲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对故事中工人精神的感受,便于学生总结故事中人性的闪光点,为学生的道德形成提供了动力。

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故事的讲述便会让其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式,在以后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思考其情感价值与道德体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利用音乐合唱,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唱是歌曲演唱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它不是简单的齐唱,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进行声部的区分,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提升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合唱练习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音准与节拍的把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唱练习的过程中,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其之后的生活、学习,甚至是社会参与奠定基础。合唱的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一些节拍游戏与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默契,便于合唱活动的展开。

在进行《铃儿响叮当》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了合唱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美国民歌的音调,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本节课的作品是一首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歌曲,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初便带领大家进行了齐唱。当学生都掌握歌曲的旋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合唱的欣赏,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接着,教师又让学生仔细聆听了自己声部的演唱,为接下来的合唱打下了基础。当学生完成练习后,组织学生进行合唱表演。在合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节拍练习或体态律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默契程度,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磨合与协调,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产生与合作能力的提升。

音乐是学生感知世界的途径之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一些顺应时代发展的意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获得学习能力与处事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整体进步提供动力。

三、利用音乐赏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音乐本身就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有着一定的心理治疗效果,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此外,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载体也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选择,教师积极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不良情绪的合理发泄方式,让学生通过音乐演唱获得内心的平和。

在进行《彼得与狼》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音乐赏析的方式营造了阳光向上的气氛,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交响乐的组成,让学生可以分辨常见的交响乐乐器,并通过对交响乐曲中童话故事的赏析感受主人公的机智与勇敢,促进学生的阳光心理状态的养成。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乐曲的详细分析。为了方便学生对乐器声音的辨认,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了交响乐中常见的乐器及声音,接着组织学生欣赏歌曲,根据乐器的音色与自身的音乐感觉分析不同的乐器代表着什么动物。学生完成分析后,教师组织学生再次聆听乐曲,试着讲述童话故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用音乐赏析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了交响乐童话,感受了乐器之间的奇妙组合,让学生在分析乐器声音、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获得了成长的自信,为其之后的音乐学习提供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

情绪是具有感染力的,教师日常音乐赏析时要多带领学生欣赏积极、阳光的音乐作品,鼓舞学生的斗志,让学生可以在音乐作品中汲取力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不竭动力。

四、利用音乐背景,增强学生家国情怀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可以展现一个时代的特殊风貌。教师在讲授革命歌曲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既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又可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爱国情感的激励下更加努力地学习。品德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爱国情感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便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

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音乐背景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演唱国歌,让学生在演唱国歌的同时感受革命烈士的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也能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的培养。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播放了展现近代历史发展的微课,并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抗日义勇军,让学生了解了歌曲创作的背景,之后带领学生进行了歌曲情感的分析,最后再进行歌曲的演唱。由于本节课的作品是学生都会演唱的,所以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激发学生情感上,教师通过对近代历史的展示以及革命英雄人物故事的讲述,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激发了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感激之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学科教师都需要重视的内容,音乐作为一门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学科,更要重视爱国情感的激发与培养,以更好地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的渗透,要让学生在接受音乐熏陶的同时获得音乐技巧的进步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思想上的助力,让学生可以成长为品德高尚、审美健全、视野开阔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