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助力学生音乐素养发展
作者: 徐晓娟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以往,教师将基础音乐知识当作教育的关键,并尝试在“师讲生听”的教育结构中增强学生对基础音乐知识的理解。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大大制约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无法助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对此,为了提升音乐课程的教育品质,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有必要顺应当前的教育改革趋势,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大方向,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接受音乐的熏陶,真正体会音乐的美。
一、注重欣赏教学,在探究中提升音乐素养
欣赏的过程是一个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从而更主动地进行音乐知识的建构。然而,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限,当教师直接为学生播放乐曲后,学生很难完全依靠自身的音乐素养,对乐曲进行精准的鉴赏和分析,以至于最终的欣赏效果较差。所以,为了强化学生的欣赏效果,提高欣赏能力,教师不能任由学生听课赏析,而是要从正确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将学生带入音乐的世界,促使学生在精准分析中把握音乐的美。
以《五月五赛龙会》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乐曲的欣赏,以便学生在不断解答问题中,深入体会苏南民歌的细腻以及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五月五端午节有什么民俗习惯呢?”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说出“吃粽子”“喝雄黄”“赛龙舟”等风俗习惯。伴随学生的讨论,教师顺势为学生引入本首歌曲,并为学生设计“本首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呢?”“本首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对歌曲中的情绪、画面等进行鉴赏,初步感受歌曲中旋律的变化与起落。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重复播放歌曲,并提问:“赛龙舟表现了劳动人民怎样的精神呢?”促使学生对歌曲中的情感进行细细品味,从而在解答这些问题中,感受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师利用问题引领学生的欣赏行为,能够让学生的欣赏过程更有方向、更有目的,促使学生在不断解答问题中,细细地剖析歌曲中的节奏、旋律、情感等,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善用科技手段,在情境中培养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种相对抽象的艺术形式,单凭教师的口述,学生很难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感受到音乐世界的精彩。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对抽象元素进行直观呈现的功能,能够为学生打造相对直观、灵动的学习场景,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所以,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科技手段的优势,主动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呈现音乐作品及其创作背景和画面等,带给学生直观的视听感受,从而真正地让学生深入音乐的世界,体会音乐的内涵。
例如,在《杨柳青》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打造直观的情境,促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扬州景色的美。在课堂上,教师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古诗,如“青山隐隐水迢迢……”,并配上相应的水墨画,促使学生在诗画结合中,体会到扬州美景的意境。紧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与扬州美景有关的宣传片,以便学生透过视频,直面扬州的历史文化,感受扬州的人杰地灵,从而为本首歌曲的学习夯实基础。之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本首歌曲,并配上相应的画面,促使学生在节奏简短、鲜明,旋律明快、轻松的歌曲中,体会到独特的乡土气息,感受到农民在乡间劳作时的情景,从而提升学习本首歌曲的效果。紧接着,为了让学生对歌曲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本首歌曲相关的音乐常识”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信息的检索活动,促使学生真正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音乐知识,促进音乐素养的发展。
现代教育资源的存在,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丰富了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渠道,使学生从直观、灵动的角度,对音乐进行深层次的感知,从而提升学习音乐知识的质效。
三、创建交流机会,在碰撞中发展音乐素养
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音乐课堂上,当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同样的音乐知识时,学生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思维,如果教师不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学唱等,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小组,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共享彼此的思维灵感,在不断碰撞中提高学习的质量,从而实现音乐素养的稳步发展。
比如,在《故乡恋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小组,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展音乐素养。在活动中,教师先为学生播放本首歌曲,并提出问题:“通过歌曲的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呢?”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思维等进行精准分析。之后,基于对学生的判断,教师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小组,使每个小组中既有音乐素养较强的学生,也有音乐素养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在分好组后,教师再次为学生播放歌曲,促使学生在小组中围绕歌曲的节奏、旋律等展开讨论,从多个角度分析歌曲,切实把握歌曲的力度和情绪等。
透过上述案例可见,合作互动平台的搭建,能够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中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欣赏歌曲,体会音乐的美。
四、优化评价形式,在改进中增强音乐素养
教育评价是课堂施教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上,都是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以及自己对哪些知识还存在疑惑等。但是,这样的评价形式是没有针对性的,学生很难进行精准改进,有效地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对此,教师可以创新评价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演唱和演奏水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表演情况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学唱质量,促进音乐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表演平台的搭建,优化课堂评价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唱了本首歌曲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随后,教师先指导学生之间开展互评,使学生可以从同伴的视角,了解自己的演唱情况,并获得同伴的建议。紧接着,教师从自身的专业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演唱中的进步和不足之处,以便学生可以基于教师的专业意见,对自身的演唱进行精准改进。在学生听取多方意见进行演唱方式的改进后,教师可以再次创建平台,查看学生的改进情况,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唱质量。
教师对传统评价环节进行调整,并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结果的平台,能够让学生精准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学生结合多元意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从而切实提升音乐素养。
总之,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在开展音乐课程的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学习能力中,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