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作者: 张青青《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使儿童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认识,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听的能力,使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因此,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听说教学,探究合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英语知识并牢固掌握,同时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积累英语知识、提升运用能力奠基。
一、开展自由教学,引导学生自由听说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听说能力是必须先养成的关键能力,这是一个长久累积的过程。在学习听说的过程中,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表达是最基本的条件,教师如果过度介入,只会导致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受到局限,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会逐渐弱化,他们只会被动地按照教师指出的方向思考,只会机械性地利用书面词语进行表达,这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为了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教师要营造更加自由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出错,这样学生就能在总结错误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8 Happy New Year!”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下去学习听说,可先利用This Is The New Year、New Year Song for Kids等欢快的新年歌曲,引导学生去听歌曲中的词汇,并且跟着一起唱。在学生倾听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打断,等学生听完整首歌曲之后,教师再重放一次,让学生尝试跟上歌曲演唱的发音唱歌,通过重复的倾听与跟唱,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部分歌词的发音,如celebrate、cheers等,让学生跟读,明确读音。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是辅助性的,不能喧宾夺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听、学会说,而且教师要做到不打断学生的倾听与表达。在学生学习听说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旁观的态度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表达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积极。
二、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快代入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是最基本的需求。为了让学生听得更精准、表达更自由,教师可先利用简单直接的感官表达,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更快进入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表达。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有着明显的形象化特征,教师要结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利用直观要素去引导他们,才能促进其理解英语知识。只有让学生听得进去、想得出来,他们才能开口说出来。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能够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思维的直观要素去创设情境,加快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4 Road safety”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体会到马路上车来车往的感觉,可利用人流声、车辆行驶声、刹车声以及鸣笛声等环境声音营造接近马路环境的情境。同时,教师利用大屏幕上的色彩变化模拟红绿灯,绿灯亮时,教师播放车辆行驶的声音和人流行走的声音,并询问学生:“Can we cross the street now?” 当红灯亮起时,教师询问学生:“What should you do now?”引导学生发言。这样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的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会听、会说的方式之一。由于学生的听、说过程是一个感性的过程,教师在开展听说教学时,要结合声音、动态图像等,引导学生的各类感观,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自然展开思考,自然地进行语言表达。
三、突破教学局限,培养学生听说习惯
听说习惯的养成,是英语听说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先培养学生的听说习惯,让学生无论何时听到英语都会认真倾听并思考其表达的含义,同时学着去表达,这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技巧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并非英语母语国家,缺乏英语应用的环境,学生在课上的听、说时间有限,这会阻碍学生的认知建设。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时间,突破教学的局限,让学生产生倾听与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在生活中的存在、与生活的联系,才有更深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摆脱缺乏应用环境的困境。
例如,在具体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动画、英语影视剧等,引导学生学习听说,让学生多听、多说。如Peppa Pig是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在课下观看英文原版,结合字幕练习听说。此外,Frozen、The Lion King、The sleeping beauty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教师可在课堂上合理运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听说的兴趣。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听说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兴趣的考量是必然需求,只有结合学生的喜好,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去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音乐、动画、电影等去学习英语,才能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让学生更快听懂、更快理解,并且乐于表达、敢于表达,进而做到精准表达。
四、融合情感教育,调动学生感性认知
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吸引学生关注课堂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激励学生的表达,教师需要先调动学生的情感。语言认知与表达都需要以感性的思考为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的波动,他们才能听懂话中之意,并且学会如何恰当利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利用易于激发学生情感的要素,包括符合课文情感的音乐、视频片段等,让学生结合语气、表情等去理解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与情感。同时,教师无论是示范或是提问,都应融入情感,在引导学生倾听与表达时,要从情感出发,激发学生最真实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3 Holiday fun”时,教师可以播放国外孩子假期时到游乐场游玩的画面,然后提问:“Can you imagine his/her feeling?”这便是一个激发学生情感的话题,能让学生通过画面中孩子的语气、表情等去感受其快乐的情感,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Do you know why he/she looks so happy?”引起共情。
情感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必要的引导措施,学生对英语语境的理解、对语言深层含义的揣摩,都源于语言中蕴涵的情感要素,如语调、用词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结合表情、动作等引导学生理解,让学生产生共情,这样会对语句中的情感理解更加深刻,进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
总之,听说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任务。为了加快学生的语言认知,让学生真正学会听、学会理解、学会表达,教师要综合多种不同的策略,灵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摆脱英语学习的困境,高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