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彩泥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作者: 姜泽钰小学美术课堂是促进学生美育发展与德育进步的重要途径,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彩泥课程作为泥工教学的一部分,五颜六色的彩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提升彩泥制作技能。
一、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的创作方向
彩泥的前身就是大家熟悉的橡皮泥,是学生从小便接触的一种益智玩具。学生在幼儿阶段进行彩泥游戏时往往是无规律、无目的的,而将彩泥带入课堂,学生就需要在课堂中创作完成自己的艺术作品。彩泥与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都有一定的创作技巧,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彩泥创作时,要注重技巧的渗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作品为没有创作灵感的学生提供创作方向,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有效创作,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作品完成度。
例如,在《美丽的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示范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物品通过艺术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了自然界中的花,组织引导学生从花朵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几方面详细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花。当学生完成描述后,教师展示不同创作形式完成的作品,如,有以绘画形式创作的平面作品,有以彩泥为基础创作的立体作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创作题材,完成本节课的主题作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基础的彩泥制作技巧完成立体花朵的创作,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了解如何利用彩泥制作生活中的物品。
教师的示范可以为学生的创作提供规范的模拟对象,可以利用优秀的成果反向促进学生行为的发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明确的行动方向和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日常渗透,提升学生的创作动力
教育的理想状态便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教学渗透,引导学生认识彩泥、了解彩泥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细节,为日后的创作学习积累素材,以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积极开展创作活动。很多时候成熟的艺术作品会激发学生学习艺术技巧的兴趣,教师通过适当展示艺术作品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蔬果的剖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采用日常渗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动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加深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学习打下基础。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教师需要准备蔬果的实物剖面以及相应的蔬果切面彩泥模型,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品进行对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完成观察任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彩泥作品辅助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既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彩泥制作技巧的兴趣,为之后的彩泥教学提供了思想基础,帮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地开展彩泥塑形创作。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生活、电子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其繁杂的内容与承载工具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离不开家长与教师的帮助,也少不了同龄人的陪伴与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向身边的人求助,并在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彩泥课程可以是小物品的制作也可以是大场景的塑造,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作习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技能提升与素质成长。
例如,在《未来的建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科学的习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了“我心中的未来建筑”彩泥塑形大赛。教师在比赛之前,告知学生可以采用个人与团体两种形式参赛,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创作。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彩泥创造时,需要一定的沟通与协调,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沟通方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
合作共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达成目标,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情感基础。
四、改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展现。教师布置同样主题的任务,学生完成的速度与质量也会有所不同。在这样的学情下,教师要采用多元的评价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评价中获得成长动力与学习乐趣。艺术的创作本身具有主观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从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班级中的每位成员,为学生营造轻松、舒适的创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例如,在《立体的画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浮雕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艺术分类,让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欣赏浮雕作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在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了解浮雕后,组织学生利用彩泥进行浮雕创作。在学生创作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考样本,向学生介绍利用彩泥模仿制作的《昭陵六骏》等作品,重点为学生讲解利用彩泥模仿制作浮雕时会用到的工具,为学生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便利。当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学生在展示作品的同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与制作过程,教师作相应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对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进行细致观察与细微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进而强化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喜爱。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少用“你真聪明”“做的很好”等敷衍而泛泛的评价语言,要注重评价的差异性,通过有效建议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
多元化的评价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当然在评价时也要合理运用教师的期望效应,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获得自信。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彩泥教学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媒介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训练与技能提升,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