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者: 严琼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奠基期,在此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有效地规范与引导学生今后的行为发展。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精神,也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所谓责任意识,指的是不同社会角色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现实行动的心理过程。个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就会在自我的要求下努力地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整体进步与和谐发展。
一、观察生活,强化学生的角色责任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合理地利用向师性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教师作为学生校园生活中接触时间最长的长者,要时刻做到“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影响学生的成长。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父母、师长、同伴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人格魅力并且努力学习,通过树立榜样,强化自身的角色责任感,接受生活中的教育元素,为其正确行为的践行提供动力,也为其健康的成长保驾护航。
例如,在进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强化学生角色责任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学会体谅父母,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这样教育目标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便先组织学生进行了关于家庭成员角色的讨论,教师道:“你的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呢?他们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继续引导:“在家庭中爸爸妈妈都肩负着哪些责任呢?你心中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明确父母的责任后,讲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教师继续总结道:“父母尽心尽力地养育我们、照顾我们,这是他们的责任,我们应当心怀感激,但我们在接受父母照顾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角色。为了回报父母,我们又应该做哪些事情呢?”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回答问题,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在学生不会表达的时候及时给予提示,加深学生对父母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学生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学生角色责任感的养成需要教师在言语上的不断强化,教师要先让学生懂得责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接着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上践行责任二字,促进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持续进步。
二、开放交流,强化学生的时代使命感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发展特点,每个时期的社会公民也都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增加时事新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闻,便于学生了解时代风貌,为其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打下基础。教师在选择时事热点时要注意了解学生学情,面对学生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交给学生讲述,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大发挥学生群体之间的教育作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注重利用时政热点强化学生的时代使命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全球变暖的事实,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学会低碳生活。环保一直都是新时代备受关注的主题,学生从小到大在校园生活中也接受过许多的环保教育,所以在上课之初,教师先组织学生了解了关于全球变暖的知识,学生可以简单地说出全球变暖的原因以及危害。学生完成介绍后,教师出示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近年海水水位上涨的报告,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用现实数据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情感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发言,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为其环保行为的践行提供了思想支持,通过反思自身的日常行为,强化了学生的时代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时代使命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只有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展现时代风貌,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三、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公民参与感
公民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个体最终都要进入到社会中,而每个个体的行为也都关系着社会环境的好坏,以此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树立学生今后成为社会主人接班人的责任意识。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除了具有强化教材理论知识的作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将校园生活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实现教育对社会生活服务的功能。
例如,在进行《我参与,我奉献》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善待身边的人,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带领学生进行了以“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为题的慰问社区空巢老人的活动。在活动进行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了活动的计划、流程和活动意义,之后带领学生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开展了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交流。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收集了许多爷爷奶奶年轻时的创业故事,从侧面了解了我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加深了学生对不同时代特点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繁荣发展是不同时代劳动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这些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的奋斗者们值得我们尊敬。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教师利用活动中收集到的生动事例,强化了学生对国家建设的参与感,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替代强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公民参与的热情与意识,认识到社会个体在祖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进步。
四、榜样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服务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不仅会向学生展示良好的生活习惯,还会向学生介绍我们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因为有无数的革命前辈、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忘我奋斗,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榜样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强化学生想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
例如,在进行《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为社会做贡献的欲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富强的道路与途径。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在视频的讲解下更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接着,教师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组织学生对这些人物的英雄事迹进行分享。学生在分享时可以不局限于教师提出的人物,也可以根据自己已知的内容进行表达。教师通过让学生介绍讲解,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运用到课堂中,增加了学生对近代史的深刻认识,培养了学生勇于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增长了学生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精神力量。
责任感是约束学生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无形间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行为,让学生的成长道路更加的顺利平坦,确保学生阳光向上地成长。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综合运用生活化教学、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方法,提升学生对责任的理解与感受,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角色责任,为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