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朗读点:领悟古诗词诗韵情怀
作者: 解启兵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经典,隽永的语言、凝炼的词句、丰盈的情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朗读古诗词是学习诗词、品味诗词意蕴的重要途径。朗读古诗词,需要把握朗读点,从朗读中激发学生想象,关注平仄停顿,聚焦诗意情感,感受诗韵情怀。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时,要把握其节奏、语言、意象特点,让学生在读、思、品中,促进诗词语感的形成,领略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一、关注平仄、停顿,读出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教学要从读入手,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古诗词的文体特点,从凝炼的语言中品味诗情画意,感受诗词文化的经典韵味。在朗读古诗词时,平仄与停顿的把握,需要教师给予关注。读古诗词,并非单纯地朗读,而是要读出节律。古诗词中字的声、韵具有一定规则性,学生在朗读时,要把握好停顿和平仄变化,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引领学生找准节律。
例如,在读《静夜思》时,有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读准、读清每个字音,可能会忽视诗句的停顿。从诗句停顿要求来看,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朗读时,诗中的“/”表示需要停顿的地方。在停顿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感受“声断气连”的特点。前两句,停顿策略相似;后两句,停顿策略相似,在停顿时,要把握节奏的变化。同时,读古诗词,还要指导学生关注音韵的变化。比如让同学们在朗读时,比较“光”“霜”“乡”几个字的特点,其读音都有一个“ang”韵。由此可见,在朗读古诗词时,要读准字音,要体会每一句的韵脚。另外,在朗读古诗词时,要考虑声调的平仄变化。一声、二声,为平声,朗读时,声音要延长;三声、四声为仄声,朗读时要适当收束。也就是说,平长,仄短。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手势变化,让学生从朗读中读出停顿,读出韵脚,并把握朗读时的平仄变化,从朗读诗词中感受韵律之美。
诗词朗读,要入情入境,把握声律、平仄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诗词朗读的韵律与节奏,增进诗情的内化。
二、关注意象意境,读出古诗词的画面美
在古诗词朗读中,要让学生把握诗词语言的凝炼特色。诗词中的用字非常讲究,既可以是客观具象事物,又可以是主观情感意象。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朗读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丰富意象,从阅读中感悟诗词的画面美。
以学习《山居秋暝》一诗为例。该诗作者是王维,其诗有“诗中有画”的特色。先对该诗进行朗读,结合注释,让学生读懂全诗。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对诗词意象进行提炼。《山居秋暝》写的是雨后的山林,夜晚的秋景。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山村晚景图跃然纸上。从诗人的笔下,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来把握晚景的特色?如山雨、秋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渔舟等。这些景物,给人带来何种感受?对山雨后的晚景描写,清幽、明净,无忧的生活、勤劳的人们,一幅山里人淳朴的生活写照。我们通过对诗词中主要景物的解读,让学生联系生活,从脑海中重构晚景。接着,在朗读中,将景融入想象中,拼接为一幅完整的山间秋暝图景。在朗读古诗词时,教师要把握好诗词意象的解读。很多学生阅读古诗,最大的障碍是品不出诗词的意象内涵。小学生以形象化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在对诗词意蕴的把握和理解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展开阅读想象,领悟诗词的风韵与意象。
再如,《枫桥夜泊》,该诗为张继的羁旅诗,描写诗人深秋客船夜泊的感受。整首诗里,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诗词中的意象,如“落月”“啼乌”“渔火”“江枫”“霜”“不眠人”等,营造出浓郁的诗韵意境。接着,从“城”“寺”“船”“钟声”中,写出旷远的孤寂,折射出诗人的满怀愁绪。诗中意象,借景抒情,学生投身其中,朗读时将诗词的画面立体化呈现出来。
三、抓住诗眼炼字,读出古诗词的情韵美
在古诗词朗读中,精炼传神的字句,往往传递着整首诗词的深深情韵。诗词创作中的精彩字句,形象鲜活,情感深刻,意味深长。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词时,要寻找升华诗中的“诗眼”,让学生借着“诗眼”,去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深刻情感。
例如,在朗读《清平乐·村居》时,首先从题目入手,“村居”二字,交代了该诗的主要写作背景和内容。引领学生想象,围绕“村居”会想到什么?学生能够说出青山、绿水、树林、花草、鸟语等等。但我们从辛弃疾的诗词中,领略到的却是别样的风景。在该诗中,写了五个人,有翁、媪、大儿、中儿、小儿。对每个人物又从不同体态、面貌上进行了生动描写,为我们呈现出宁静、清新的田园环境。在读“无赖”时,从字面意义来讲,应该是贬义词,但从诗词情感来讲,却彰显了对“小儿”的喜爱之情。小儿在剥莲蓬,写出了小儿的天真、可爱。对于“最”字的关注,将目光聚焦于小儿,大儿、中儿都在劳作,唯独小儿却在玩耍,这样写,更增强了对小儿的喜爱。另外,在“醉”字解读中,很多学生以为是喝醉状态,但在该诗的品读中,应该解释为“陶醉”,老人迷醉于田园风景,赋予了诗词无限的情思。对“诗眼”的提炼,薛法根老师从“喜”字入手,将全诗的情感聚焦于“喜”字。薛老师认为,整首诗词,由“喜”展开。读诗文,请同学们思考“谁喜”“因何而喜”“小儿最喜什么”。以“喜”来贯穿整个诗文,我们可以得出小儿喜,喜在自得其乐;中儿喜,喜在织鸡笼;大儿喜,喜在锄豆;翁媪喜,喜在全家和乐。一个“喜”字,让整个诗文沉浸在“喜”的氛围中。因此,朗读古诗词,教师要把握和抓住诗词的“点睛传神”之处,能够循着“诗眼”,由点到面,引领学生感受整个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四、剖析诗词背景,读出古诗词的意蕴美
对诗词进行朗读,教师要注重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剖析,透过背景,了解诗词所寄寓的思想或情感。诗词创作,诗言志,歌咏情。诗词朗读,要从文本解读、师生对话、学生与作者情感碰撞中来感悟其真挚意蕴。朗读诗词,要让学生从诗词品鉴中获得审美体验。古诗词中的字词运用,精炼、隽永。朗读古诗词,要从字词细品中,琢磨诗人的情感与意愿,把握诗文的主旨。
例如,朗读《渔歌子》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诗词语言中感悟诗人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的情感。与古诗词对话,还要解读作者的内心感受。围绕“不须归”展开提问,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对张志和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解,让学生明白,作者除了不想回家,还不想回归官场。寄情于山水之间,才得以安闲自在。由此“不须归”所折射的,不仅仅是诗人的洒脱与率真,也寄寓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带着悠闲自得的心境,去诵读该诗,从把握诗词情感中,更深刻地走进诗人,与诗人展开心灵对话,把脉诗词语言所蕴藏的丰富意蕴。
总之,古诗词朗读,要设疑启智,抓住诗眼,把握意象,扩展想象,感悟意境。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准切入点,引领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情韵与内涵,从古诗朗读中,走进作者,品味诗词情感,从读准、读透诗词中,拓展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诗词品位,让学生从古诗词学习中提升其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