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作者: 张敏

高效课堂是指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理解且掌握课程知识,能够通过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发展相应的能力,如自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时,要关注学生个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体验课堂学习的乐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锻炼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凸显“高效”二字。

一、提出问题构建科学情境,辅助学生理解科学现象

为了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意愿,提出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让学生在知识探索中获取知识点、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现象。同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感,教师要保证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构建科学知识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根据“太阳光照、太阳能的科学现象”提问时,第一个问题可以围绕表象提出,第二个问题可以围绕光照的影响与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提出,第三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提出太阳光照原理及其应用方面的问题,从而层层递进,驱动学生深化思考,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太阳光照的科学知识,了解“太阳能应用”,以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

又如,在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考虑本节课的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核心思想,即: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通过分析问题,感受水的浮力,理解浮力的原理,且具备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思想,同时发展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选择在“观察与猜想”环节提出问题。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浮力的科学现象,即放置2个水槽,一个水槽中放入乒乓球,另一个放入石头。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水槽中发生了什么?想一想,若你是乒乓球或者小石头,你感到惊奇吗?你想知道为什么吗?”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将自己代入“小石头”“乒乓球”的位置上,纷纷发出好奇的声音:“为什么我就会沉下去(浮上来)呢?”此时,教师已经借助问题构建了趣味科学情境,而学生已经被这一问题所吸引,科学探究兴趣浓郁。最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知识,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1)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有哪些?哪些是浮?哪些是沉?(2)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橡皮泥、马赛克、饮料瓶,这些材料哪些可以沉下去?为什么?(3)物体在水中的浮沉,除了受到物体本身质量的影响,还会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呢?

案例中,教师以问题构建趣味科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设置的三个问题的层次逐渐深入且环环相扣,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交流与思考,不仅得到“质量更轻的物质更容易浮上来”的结论,还进一步发现了“水中好像有一种作用力,在托着物品上浮”这一情况。可以发现,相较于单纯的科学讲解,问题驱动的方法更能辅助学生在观察与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现象,归纳出科学知识,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知识。

二、引入生活元素展示知识,引导学生发展科学规律

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体现为学生能够形成深刻科学知识的理解,还体现为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欲,能够在学习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与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科学探究中。同时,熟悉的生活环境会弱化课堂学习的紧张感,让学生产生一种“只是在研究生活趣味现象”的错觉,促使学生在这种“研究”中不断发现科学规律,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科学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一课时,教材中的内容为电及电器的利用。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已经通过之前的学习对电有了一定的认知,具有自主探究基础。于是,教师引入生活现象,播放了“使用电灯”“使用电冰箱、热水器、电饭锅”“为手机充电”等小视频。学生观看时纷纷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还可以使用电池”“可以使用移动电源”等相关信息。为了进一步拉近电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教师提出“离开了电会怎么样?”的引导性问题并设计课堂交流探索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调查,调查内容为“人们是如何利用电的?生活中有哪些电器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服务?”(2)自主设计“用电”“用电器”的方案。在探究环节中,学生纷纷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以空调、电磁炉、电冰箱举例,发现这些电的利用都有一定的载体,这一载体就是电器。然后,他们通过大量的交流与讨论得出结论:利用能够导电的物质作为电线,连通想要使用的电器,将电转化为风能、热能,能够满足我们不同的需求,如吹空调、使用电磁炉等。

案例中,教师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构建生活化情境,将学生放置于一个熟悉、真实、开放的环境中,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想法,自主探究不同的电器、电的利用,且根据生活中的例子得到学习结论。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活动,本次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交互性充足,且经历了“发现现象—分析原理—探究生活中电的利用—发现本质—归纳总结”这一过程,强化了学生对“电的利用”“电器的使用”的理解,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进一步构建了科学高效课堂。

三、明确实验规则辅助操作,发展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形式之一,通过实验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考虑到小学生年龄较小,初步接触科学实验,缺乏对实验规则、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首先明确科学实验的操作与设计规则,让学生能够有方向地参与到实验中,从而提升科学实验课堂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

还以《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先准备了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橡皮泥、马赛克、饮料瓶、水槽、大量清水、记录表等实验材料。然后为学生展示实验活动参与规则:(1)逐个放入实验材料,利用眼睛、手部触感感受,发现每一个物品在水中的变化;(2)准确记录每一样物品的下沉、上浮数据,记录操作人员的手部感受;(3)全部记录之后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数据中的规律,通过交流验证自己的猜想。此时,学生已经掌握本次实验操作的规范,纷纷参与到实验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我们可以根据老师告诉我们的基本规则,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自己调整一下实验,这样就能体验到更多的操作乐趣了,我们还能了解更多的水中浮力的知识呢!”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需要明确告诉学生,如何操作实验、实验步骤、实验最终目标与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让学生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实验,在实验中有目的、有方向地观察、分析与思考。同时,学生还需要根据规则指示思考更多的实验操作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构建高效的科学实验课堂。

总之,高效科学课堂具有交互性、互动性与开放性。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布置具有探究性、层次感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不断深入探索;还需要合理选择有趣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关注,支持学生的研究;更需要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实验要求,适当约束学生的实验探究形式,张弛有度,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合理地参与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凸显科学课堂的高效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北园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