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创新设计探析
作者: 於力随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更新颖的教学方式——项目化学习,出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能在学习中逐步发展其核心素养。
一、指向大概念,提炼层级性目标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目标之一,而项目化学习能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炼层级性目标,并且扩大学习概念,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炼出层级性目标,并且逐步实现目标,攻克项目难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通过将目标指向大概念扩展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格局。
例如,在教学《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时,教师开展了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先提炼出层级目标,如引导学生提出“一年四季中四季分别指什么?”“四季的区别在哪?”“古人是怎么区别四季的?”“夏季和冬季一冷一热差别很明显,那么春季和秋季是一样的吗?”等小问题,让学生先逐步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最终落位到引发地球产生四季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先从小问题入手,了解四季的各种特点,区分出四季的差别等,逐步解决问题,最终回归到大概念“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这个主题中。在解决层级目标后,学生已经对知识点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四季的由来,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最终让学生得出四季的由来是与地球的公转以及地轴的倾斜有关。在项目化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锻炼学生的目的。
提炼层级性目标的过程就是学生一次独立思考的过程,在思考过程中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逐步提升其综合能力。
二、设置挑战性问题,激活学习意愿
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课堂气氛易点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以教材为基础,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迎难而上,并且引导他们在克服重重关卡后,得到正确的答案,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激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意愿。
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可先提出“一斤重的砖头和一斤重的塑料薄膜哪个会沉进水中”等问题,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努力思考,从而得出“砖头会沉入水中”的答案。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砖头沉入水中的原因以及塑料薄膜漂浮的原因,通过层层攻克难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对科学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为什么在水中有沉有浮,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通过人为因素改变这种现象吗?”层层深入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并运用相对应的知识。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改变同种材料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不能改变其沉浮状态”这一知识点。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探索欲,让其自主学习,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联通课堂内外,实现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目标。要想让学生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将现实生活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逐步将现实生活问题扩大化,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加强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联通课堂内外,能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点之外的知识,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而且可以让学生脱离教材,走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繁殖活动》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到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分为卵生和胎生,掌握了精子和卵子相结合发育成受精卵,最终诞生一个新的生命。但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除了教材中所展示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联想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动物,如企鹅。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发现企鹅是卵生动物,并让学生解释企鹅的孵化过程,即企鹅是企鹅爸爸的精子与企鹅妈妈的卵子相结合,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而来。在了解了动物之后,教师可将话题引到人类身上,让学生思考“小宝宝是怎么来的?他们每天都要喝妈妈的奶,那么他们跟妈妈是什么关系呢?”等问题,从而得出小宝宝也是胎生,生活中常见的孕妇就是妈妈怀着小宝宝的样子。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妈妈怀小宝宝的过程,同样是精子和卵子相结合形成受精卵,经过十月怀胎,最终孕育出小宝宝。另外,学生也能了解到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从而培养其感恩父母的美德。
联通课堂内外,实现知识迁移的同时,也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影响,让学生在了解多姿多彩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珍爱生命的观念。
四、搭建展示平台,呈现研究成果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通过做项目串联教材知识点,进而得出研究成果,教师要及时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研究成果的展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动力。研究成果的展示,不仅仅是为了让教师与学生看到,更是一次让教师和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学生的机会。同时,展示研究成果既让学生掌握了教学知识点,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了其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时,教师在课堂知识点讲解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小灯泡点亮”以及“如何寻找小灯泡没发亮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手上现有的材料以小组探究的形式进行实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小组内的材料进行整合,通过逐步增加小灯泡的方式点亮小灯泡,在小灯泡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没有发亮或者亮度减弱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后,教师随机挑选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逐步将思路呈现在教师和其他学生面前,尤其是小灯泡在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没有发亮或者亮度减弱时,教师要引导小组代表详细地解释本小组解决的过程和思路,如是小灯泡出现了问题,还是电源的问题,或者是线路的原因,寻找这些原因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最后又是如何让多个小灯泡点亮的。通过这些引导,让展示成果的学生理清思路,同时加深其实验印象,从而获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项目化学习不仅仅是为学生传授教材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荣誉感,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重视已经超过对教材知识的重视,而项目化学习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小学科学学科,其实践性强于理论性的特点让项目化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项目化学习对于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