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文阳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时,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锻炼,使学生在进行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问题解决中能够自主参与,使学生减少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通常采取纯理论式数学知识灌输,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为主。
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忽视了对班级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疑问,不能及时地进行听课的反馈。教师收不到反馈,只是按照进度教学,没有照顾到基础不同的学生,导致整节数学课达不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当增加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及时对数学教师进行相应的反馈,数学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制定最适宜本节课教学的计划。
2.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将学生从“被逼着学习”转化为“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大脑思考潜能,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奥秘。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和教师所教思路不一样的地方,这就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效率,教师也能从学生的思路得到借鉴,进而不断完善课堂,使课堂变为学生思维迸发的乐园。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体会到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乐趣,认识到自己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责任感,激发起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措施
1.课堂落实,在各个环节设置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进行数学课堂学习时,对数学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学生信奉“教师至上”的观念,将教师作为一切行为的标准,认为教师说的都是对的,自己不需要进行思考。而数学知识的解题角度是多方面的,学生如果能积极自主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就能在解题中收获心得体会,更容易掌握答题技巧。如果获取知识单方面听从教师教学,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得不到培养,甚至会出现离开教师就不会思考的局面。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总结,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每一环节结束、下一个环节开始的衔接阶段设置相应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总结上一环节的知识点,并完成相关的题目,同时对下一个环节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比如,在完成第一个环节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后,接下来是正方形面积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这期间给出学生相应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首先,习题的内容可以为长方形面积教学内容的总结与思考,比如: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如果我想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那我至少得获得哪几个条件?等等。其次,习题内容得是对于正方形的思考,比如: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知道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复习了长方形的面积知识,又预习到了正方形的面积知识,更重要的是题目内容更适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提高其听课效率。
2.游戏进课堂,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爱玩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愿意动脑子,愿意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更乐于参与其中,遇到问题也会愿意解决,但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却极少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数学教师常常发现布置的自主思考题,由于没有检查要求,学生并没有较好地完成,甚至存在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自主思考作业的情况,这就使得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应当将游戏融入自主思考题的布置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游戏设计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不同长度的木棍若干组,在对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进行介绍前,可以先向学生分发木棍。木棍分发好之后,数学教师可以发布指令,让学生自由组合,组合人数只能为四人,自由组合后的学生将木棍组成一种图形,图形组合成功后游戏结束。这时,教师可以请学生相互看着手中的图形,思考有没有小组中出现了两条边相互平行且相等的图形,有没有学生手中出现了只有两条边互相平行却不相等的图形。同时请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小组举手,说明自己手中的图形的特点。
再如,在上《统计》一课时,教师通过结合趣味性猜图形式来引导学生辨析什么是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然后再通过建立分组答题的游戏对统计图特点进行全面观察,这样就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学生的积极答题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设计得更为有趣,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游戏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3.课后进行知识点对比,在制作对比表中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对数学知识进行对比归纳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知道知识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总结中促进学生对于造成知识点之间存在差异原因的思考。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捋顺逻辑,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进行对比,制作成对比表。表格中应当罗列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写出造成不同点的原因有哪些。比如,在这两者之间的对比中,首先可以将相同点填入表格中:两者都是能够分解质因数的数;其次,填入不同点:最大公约数为两个或多个整数公共约数中最大的一个,最小公倍数为几个数共有的倍数中最小的一个,0除外;再者,将原因进行分析: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途径不同,所以产生了差别。利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能够锻炼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自主归纳中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结合课后知识点的对比,在制作对比表中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自主思考时间,有意识地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学生才能逐渐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桦林镇天局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