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引领方法的运用

作者: 王静

新课改环境下,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展开课堂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思维的激发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进入问题思考的环境当中,对问题展开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问题引领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呢?

一、明确课堂教学主要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运用问题引领这一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围绕《课程标准》各项要求,按照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展开教学设计。具体目标包括空间观念、数据分析、建模思想、运算能力、数感、创新意识、几何观念等。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才能设置与课程目标高度相符的核心问题,才能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空间知识的联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掌握关键概念,形成空间意识,教师需要从单元整体教学内容角度出发,完成教学设计,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关联,从学科观念出发,根据学生学段特点和数学教学单元知识点教学需求,对不同课时教学路径加以优化。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部分内容讲解时,由于学生具备整数的有关知识基础,在学习分数概念时,应该按照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明确核心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几分之一的意思”。本节课内容为本单元第一课,学生已经掌握“平均分”的含义,而且也积累了特定的活动经验,考虑课标要求、学情特点,结合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设计如下目标:第一,对于分数形成初步认识,明确几分之一代表的含义,并且掌握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二者之间的关联,能够认识分数不同部分名称,对于其读法和写法也能有所掌握;第二,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流程完成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第三,要求学生能够从生活当中寻找和数学知识相关联的内容,提高其学习兴趣,感受学习之乐。

二、结合内容,创设适宜情境

问题引领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需要注意课堂情境的创设应符合教学内容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情境创设属于问题引领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利用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了解数学信息,进入学习环境,驱动其产生学习行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认知,贴近其生活,这样才可有效将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相关联。同时,还需确保学生在情境当中能够发现问题,形成创新思维。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当中,能够形成问题意识,所以可按照其生活经验,完成情境创设。

例如,在“比”的内容讲解阶段,学生可能思考“怎样使用两个数量之比解决问题?”运用问题引领这一教学模式,情境创设并非随意进行,而是需要围绕学生生活、立足教学内容而展开,切忌盲目追求课堂生活化,使得数学的知识化本质丧失。

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应该紧密联系数学的知识化和生活化,自然而然提出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提供便利。还需要考虑单元主题,创设符合生活和学情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当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问题能够和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例如,在讲解“水渠挖在哪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一块菜地为长方形,长宽分别为50m和30m,在其内部挖边长为10m的正方形水池,之后将菜地均分为两部分,分别种植不同的蔬菜。”情境创设以后,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用直线均分长方形,同时还能将正方形均分?水渠应该设置在哪里?”问题提出以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分享学习心得。部分学生想到可以使用正方形纸来代替水池,并且根据自身直觉,将水渠设置在图形中间。但是,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发现,将正方形向上、下、左、右不同方向进行移动也可以完成要求。

学生受到问题启发以后,可以发现“还可将水池设置在正方形对角线位置之上”。经过系列思考之后,学生还可发现“任意一条直线,只要经过长方形中心,那么都可将该长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总结出长方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结合本问题,最终总结出“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中心直线即可将二者面积均分”。结合本例题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不断发现新问题“水渠只可以在图形的正中间开挖吗?”“只可以在图形的对角线、横中线与纵中线位置开挖吗?”“只有4条线将长方形二等分吗?”“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使长方形、正方形均被二等分?”在系列问题提出后,学生按照问题思路展开思考,其思维和知识本质越来越靠近,在问题的驱动下,逐渐形成探索意识,从问题出发,逐渐发现更多新问题。

三、合理引导,让学生质疑提问

运用问题引领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提问能力,因此,课堂教学需要以提问作为核心。情境创设以后,还需要适当留白,为学生阅读学习、整理思路、提出问题、合作讨论、实践探索提供机会。在课堂当中,可适当运用问题工具辅助学生提问。问题工具的应用可以结合“工具”展开适当创新和再造,比如:“我发现了什么?”“我认为哪些问题值得研究?”“我提问的理由是什么?”通过上述工具能够启发学生思想,培养其提问技能。

教师主要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在情境当中受到启发,合理提出问题。比如,在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否定假设”类型的提问工具“如果这个问题不是这样,那么会是怎样?”学生受到工具的启发,可以提出“如果将乘法换做除法,还能称之为分配律吗?”的问题部分学生提出“能否将(a+b)×c当中的‘×’号变成‘+’号?”的问题。

四、注重思维启发,辅助学生解题

教师辅助学生解题也是带领学生探究的过程,在此期间,让学生交流问题,说出自身想法,在问题的引领之下,活跃思维。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按照主要问题、生成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例如,在“圆柱体积”探究活动的组织阶段,可以将主要问题设定为“圆柱形水杯体积如何求解?”让学生在主问题的引领之下,在脑海当中,形成新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圆柱体积求解过程可能和圆柱的高、底面积等有关联”,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根据长方体体积为底面积乘高,那么可以推测圆柱体积也是这样求解”,还有的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大部分容器并不是圆柱形,其容积怎样求解?”“为什么水杯都要设计为圆柱形?”在上述问题的驱动之下,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向学生展示圆柱模型。将圆柱体分为若干份,之后组合成长方体,在信息化情境当中,让学生将圆柱模型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通过实践总结出体积公式,顺利求出圆柱体积。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当将圆柱划分成的小扇形数量越多,那么所得到的图形和长方体的体积就越接近,顺利解决课堂问题,即圆柱的体积公式为V=sh=2πrh。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思维受到启发,能够顺利完成问题求解。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合理运用问题引导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其经历问题分析、讨论和研究的整个过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合理运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产生疑问,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青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