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点亮数学课堂
作者: 赵成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其之后的成长提供助力。在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性,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个体的进步。
一、情境导入,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感受性较强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活动帮助其维持课堂注意。利用情境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感受性,为之后的教学环节提供良好的氛围基础。小学阶段的教学情境大多采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表达欲望,还可养成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促进学生个体对生活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其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例如,在进行《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了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兴趣。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并将其与视图的意义联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事物的要领,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出示了几组不同物品的三视图并逐一展示,提问:“这都是大家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你能猜出他们都是什么吗?”有的学生可以答出来,有的未答出来。教师继续展示其他视图,直到学生可以完全答出。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同一物体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样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情境导入带领学生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物品的观察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营造出积极求知的学习氛围,让个体在集体氛围的感染下都获得了竞争的乐趣,实现了寓教于乐、共同进步。
二、情境练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所谓的情境练习指的是教师在新授内容完成后,带领学生在固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内容的练习与训练。情境练习的方式会将习题变得更有趣味,同时也可让学生认识到教材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实用性的认识,锻炼学生个体的生活能力,促进个体综合能力的进步。情境练习的进行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情境的练习,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营造出特定氛围的情境,来增强学生参与练习的附属内驱力,激发大家对课堂练习的参与欲望,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情境练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计算器使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其认识到科学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学生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计算器使用的练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在杂货铺中计算器是常用的工具,现在老师就是杂货铺的摊主,各位同学则是伙计。一位客人给了100块,买了25块钱的拖布,3块钱的塑料袋,17块钱的扫帚,我应该找多少钱呢?”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并举手回答。
这种教师表述、学生计算的方式,不仅可以将之前学习过的加减法与计算器的使用结合起来,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听教师描述的内容,提升学生课堂注意力。此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情境创设时还可以加入一些鲜艳的、具有表象意义的图片,增强学生对情境的感受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三、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情境创设的优势之一便是较强的感受性,在情境下每个学生都会变成问题处理的主人公,会积极地针对问题给出解决的办法,运用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向师性强,乐于表现,在教师面前他们希望可以得到肯定与表扬。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采用求助的口吻,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例如,在进行《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运用情境创设增强了学生的深入思考。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对描述不同的位置,并通过实际操练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性的理解。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营造了如下情境:“周末时我们经常会约同学一起出去玩,如果没有大型的标志建筑,我们便可运用数对来确定位置。你能成功地找到你的同学吗?”接着便在白板上出示街道的平面图,并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说数对一人找位置,完成后二者进行互换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掌握程度,也增强学生对数对应用性的理解。
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运用性的理解,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此类事件,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识,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实效。
四、情境总结,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
小学阶段的知识实用性较强,教师在课堂总结的环节创设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增强知识学习的实用性。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一些形象生动、情绪特点鲜明的场景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在课堂总结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场景讲述本课知识的用途,这样做一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记忆,二则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既可丰富课堂总结的形式,又可增强学生的课堂记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对生活实际的感受性。
例如,在进行《比例》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情境总结增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了解比例尺在图形中的作用。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认识,并对比例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比例尺的认识,教师在最后的总结环节,运用简单的语言创设了一些运用比例或比例尺的情境:“我们喜欢故宫的建筑所以可以买缩小的故宫模型,我们去到公园可以先阅读地图知道有哪些景点以及它们之间大概的距离,我们在公交车上可以通过站路图的远近判断下一站有多远,这些都是等比例缩小在生活中的体现,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这些图示的阅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简单的语言在总结环节进行了情境的创设,加深了学生对“比例”二字的理解,也让学生认识到了比例在生活中的运用,做到了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生活中的读图能力。同时,教师在营造这些情境时还出示了相应的图片,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了比例的实用性,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促进了学生个体生活能力的提升。
总之,情境教学法很适合在小学阶段使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性,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其具体的运用,还需教师在结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摸索与改良,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圩角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