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篇章内比较阅读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
作者: 董浩读过即忘,感受粗线,缺少思考,方法匮乏是当前许多中学生存在的阅读问题。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实践,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重点之一。篇章内比较阅读是指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材料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通过分析异同,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挖掘。比较阅读融合了认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能力、探究能力和整合能力等多种能力,构建了解读文本的新思维,打开了深入阅读的新方式,促进了语文素养的逐步落地。
一、返璞归真:正视篇章内比较阅读实施的积极意义
“思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它是以感知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认识活动。语文学科的思维培育是结合课文教学和语言训练形成的具有听说读写等特点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种形式,而比较阅读有利于促进抽象思维的形成,特别是辩证的思维观念。世间万物既有统一的一面亦有矛盾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异”“同”思维的训练,进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评价文本中的人物、事物、现象、语言、写法等阅读要素,主张在阅读中获得“求同存异”“异中求同”的阅读体验。同时,比较阅读还可以让不同的文字内容有重点、有秩序、有目的地进入学生思考的视野,让学生进入深层思考、批判性接纳高阶认知领地,更加理性地解读文字,跳出刻板印象的限制,建构多层次、多元化的认知体系。在理清矛盾的同时进行创造性的灵活表达,提升语言文字的敏感度、鉴赏能力,加深对语言文字内在逻辑的认识,促使学生沿着“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轨道,改进阅读现状,习得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水平,最终推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出的重要要求。语文学习是一个人的终生事业,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每个人都需要进行持续性的语文学习。阅读能力,是指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综合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以及个人独立思考并有效运用信息参与社会复杂运作的能力。借助比较阅读促进学生的阅读实践,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深入阅读的习惯,整体把握阅读文本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的深度体验,感受汉语丰富细腻的情思,涵养读书的种子,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养成阅读的高效思维,从而逐步改进学生阅读的现状,实现由少到多、由窄到宽、由浅到深的转变。
二、顺理成章:篇章内比较阅读实施的先行准备
文字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文章思想的经络。一篇文章之内,任何一个部分的文本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孤岛。内容之间的前后勾连不仅是文章妙笔生花的外显,更是作者情感和思考的载体。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将阅读分为旁观型和享受型。中学生进行的阅读活动,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教师应该不断提高阅读课堂设计的层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独立自主活动就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需要在同伴互助或教师引导下完成。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阅读课的内容预设一定是被忽略的但可能存在疑问的地方,而这个疑问、矛盾的生成,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阅读的内容或方法应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似乎读懂—又不太懂—原来如此”这样的阅读体验,更容易产生余音绕梁的美好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积攒持续性阅读的内力。比较阅读问题的设计应以学情为基础,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设计课堂环节和主问题,探究具体实施策略,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让每一位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三、漫漫求索:篇章内比较阅读课堂操作因循思路及方法策略
比较阅读思维的形成和内化需要循序渐进。比较情境的导引—比较角度的设定—比较方法的指导—比较阅读的实施—比较成果的展现—比较阅读的巩固。这是比较阅读课堂可以尝试的设计环节。在进行阅读课堂设计之前,教师必须先行“下水”潜入文字底层,深入研读文本,掌握学生阅读的初体验,了解学生无须教而自通的内容,厘清那些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有障碍的地方,进而初步确定教学的重点。授课中,引导学生用阅读初感来对照文本的主体框架和细节,发现其中的矛盾,不断修订甚至否定自己的阅读初感,以顺应文本结构和细节,沿着“对比—猜想—求证—提升”的思路,用文本的具体内容干预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深度的下延。
篇章内比较阅读在具体阅读课课堂设计中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是删补法。通过删除文章内容或补充文本外的内容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例如,在《变色龙》一课的教学中,本文作者契诃夫安排了奥楚蔑洛夫审理案件时的五次判案六次变色,看似情节繁冗,那么可以删减为一次判案两次变色吗?借助此问题把握小说使用的讽刺手法。
二是替换法。可以替换人称、词句、视角,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中,莫泊桑是站在若瑟夫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在写故事,如果换用于勒叔叔的视角呢,让于勒站出来说话,那么文章对资本主义世界人情冷暖的展现也许就没有这样巧妙和犀利了。
三是分类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文章中的句段进行分类对比阅读。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一课的教学中,文本中有些语句是站在作者童年的视角进行叙述的,而有些语句是作者成年后的情思表达,双重视角在俯仰之间更见作者对阿长深沉的情感,这样的写法在杨绛先生的《老王》中也有体现。
四是语序调整法。颠倒原文中句段的顺序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在《带上她的眼睛》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把“落日六号”出事被困地心这一部分插叙文字放到前面去写,那么文章伏笔的写法便失去了意义,文章情节给读者带来的震撼也将大打折扣。
五是异中求同法。把不同的人物、情节等放在一起比较其相同之处。例如,在《故乡》一课的教学中,文中闰土和杨二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个变得麻木不仁,一个变得刁钻势利,但背后的原因却相同,共同指向了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压迫。
六是同中求异法。例如,在《河中石兽》一课的教学中,课文中老河兵和讲学家二人都在“笑”,但表现的心理不同,人物的形象也有巨大差异。
开展比较阅读训练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素质、提高语文教学智力的重要途径。比较阅读能有效促进文本的勾连和阅读框架的搭建,让点状的阅读走向网状,让平面的阅读走向立体,让封闭的阅读走向开放。
任何阅读策略的使用都需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比较阅读也是如此,因材料而异,因时节而异,因师生而异。教师应带着情感与智慧深度参与阅读,亲身示范,做学生的引领者,以自身的阅读热情引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以自身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策略,在交流碰撞中深化思想、积淀素养,带领学生在阅读之路上探奇览胜,渐入佳境。
(作者单位:山西省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