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作者: 杜调红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多年指出:“要坚持全民阅读,终身学习。”阅读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号召。初中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正处于综合能力素养的发展与形成时期,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对如何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掌握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方式方法的学习是提高初中生学习素养的基础,任何学科都离不开阅读素养的形成。教师要在教学相应知识时,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的教学。从阅读中的小细节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与质量。教师还要实时变革、追求创新,在现有阅读方式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每一个存在差异化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可以先从头到尾快速略读一遍,了解文章大致的写作背景与写作内容,划分出精华与高潮部分,还有晦涩难懂的部分,对文章的行文逻辑与基本架构有一定了解。接着,学生再次对《紫藤萝瀑布》进一步细读,要注意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重点阅读方式。对于简单易懂的部分和过渡性语句学生可以快速阅读。对于核心部分和文章主体、精华高潮段落,学生要结合上下文反复品味。重点阅读的段落,学生可以先分析其运用的写作手法,如白描、通感等,分析其蕴含的感情,进行基本剖析后再结合文章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成长经历、作者的行文习惯等对文章段落作进一步剖析,以此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思路、体会作者表达的意境。阅读顺序的教学,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路。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包括许多细节在内: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阅读时随手记笔记,记下阅读时一闪而过的感悟;在固定的时间段阅读,培养身体惯性;合理选择阅读环境,专心地沉浸式阅读,等等。
二、实现课堂转型,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要实现课堂的进一步转型,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单一化教学为多元化教学、变简单教学为新媒体教学等等。教师的课堂要以提升学生学习素养为首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杜绝一味输出式教学,使其转化为师生双方的互动式教学,实现课堂上的知识交互。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信息化带来的教学改革与便利,充分利用新教学方式生动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与想象力。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表自己对作者笔下春的赞美的见解,主动思考,善于质疑和发问。教师更多是扮演引领者的角色,而不是输出者的角色,更多的要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成为课堂上的分享者与输出者,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乃至领导力和创新力。教学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念课文,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同学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朗诵,对于有故事线且情节较为复杂的文章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剖析文章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分享最喜欢的语句,并合理说明原因,发言者计分,最终胜利的队伍可以获得一些小奖品。新媒体课堂同样也是有必要的,文章中有时候没有过多提及作者的成长经历与创作背景、历史文化背景等,这需要广泛的课外资源。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灵活运用教材,拓展课外阅读渠道
初中语文教材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资源,教师应灵活运用现有课本教材,积极开发其他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培养相关学习素养,开拓多渠道全方位的学习渠道。在充分利用现有课本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拓展课外教学渠道,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自觉地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体会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教师要对相关语文阅读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分类,挑选出适合初中生接触学习的阅读资源,剔除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有危害的书籍,对学生在阅读资源的选择上加以干预与引导。帮助学生选择拥有正确价值观和有助身心健康发展的阅读资源,规避带有恶意引导倾向的资源。使初中生在优质阅读资源中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拓视野,拓宽眼界,树立人生目标和理想。
对于初中必修课本,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要对课文进行深度的学习和研究。由于教师中存在人文素养差异与知识储备差距,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拥有全面解读和深层剖析课文的能力。对此,每个教师都要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终身学习、持续进步的良好学习习惯与教学追求,以高标准不断要求自身,持续获得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部门、教学机构与各大学校开展的活动,包括教学研讨会、进修、培训等等,在会议上听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分享,记录未来教学升级的方向与改进细节。此外,还可以积极提出日常教学活动中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国外作品时存在困难,可以邀请专业人士与优秀代表给出建议,虚心接受批评和意见。教师要切实由内而外地努力提升文学素养,进一步深度剖析课本范文以及考试试卷上的相关阅读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开拓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在不同的文章中,精心挑选重点和切入点,帮助学生记忆重点内容,杜绝一味输出、广而不精的现象。
例如,有很多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从头到尾进行深入剖析,难免耽搁教学进度,浪费上课时间。对此,教师可以选择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让学生熟悉了解文章内容及架构。在上课时,挑选整篇文章中最精彩的精华部分,详细讲解,对次要部分略过或简单讲解。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重点部分展开活动,如角色扮演与朗诵,教师可以挑选在最精华的部分进行。还可以在课后布置背诵任务,这样有详有略的教学方式,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与精华,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拓展课外阅读资源时,教师要注意广度与深度,首先可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相应调查。如,很多学生喜欢地理方面的知识与书籍,教师在挑选课外资源时,可以选择与地质地理相关的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有些学生喜欢某些作家的书籍,教师可以对该作家的生平及作品进行研读和研究,选择对学生最有益的书籍推荐。
语文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而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更要深层次挖掘现有教材,开拓广泛的课外学习资源及渠道。除了为学生选定有益的阅读资源外,教师还需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式,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实现课堂转型升级,以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素养的逐步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城关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