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共育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研究

作者: 吕庆艳

家校共育作为一种综合、系统的教育指导方式,具有较高的适宜性,适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家长作为陪伴学生成长的重要成员,在学生进入常规文化教育阶段后,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教育引导责任。教师可根据家长的职业理论和教育经验,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建议,通过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提高小学教育的总体质量。

一、教师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1.为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明确方向

在家校共育创新教育模式背景下,学校教育仍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引导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基于此,教师在家校共育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效果就显得非常关键。由于家长在针对学生专业教育方面未能掌握科学的方法,也不具备丰富的经验,在家校共育模式投入应用后,教师需要在其应用背景下起到引导性的作用。

2.为家长提出合理的教育引导建议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初级阶段,及时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其全方位的教育与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从客观上来说,家长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参与者,但由于情感因素、文化素养因素以及对教育的认知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长面对自己儿女的教育往往都存在缺乏客观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尤其是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意味着学生进入另一种社会环境,其接触的人和事也会同步发生变化。家校共育的模式正是帮助学生良好度过这一阶段,并且促进其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关键方法。

3.共同协商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

相对于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空间内分别依托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开展教育的方式而言,家校共育的模式有利于教师和家长观察和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就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言,这两方面的环境均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的两种典型环境,这意味着在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也可能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环境中。教师和家长之间就应通过相互沟通交流的方式对学生在家庭环境或学校环境中表现出的异常和问题进行沟通和反馈,最终通过共同协商的方式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而家校共育模式就能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建立桥梁。

二、小学阶段家校共育模式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1.教师与家长缺乏充分沟通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在小学阶段,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通常集中在学生出现实际问题或教师布置作业的情况下,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的,但所沟通的内容具有宏观性和普遍性,其沟通的方法也大多依托微信交流群或QQ群,而在家长的沟通反馈方面,则多以明确表示收到教师的消息和任务要求为主。教师与家长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问题的沟通频率并不高,部分家长也存在未能主动向教师反映自身在面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时所遇到的困惑。如此,往往对家校共育模式作用的发挥造成一定的阻碍,导致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出现形式化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此问题引发的原因,主要与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模式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不足有关。在教师方面,主要表现为,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主动性不足;在家长方面,主要表现为,与教师进行沟通时并未明确自身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导致两者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

2.开展家校共育实践活动的力度不够

虽然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与平台已充分发展,且其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也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更需要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来提升效果。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小学阶段的家校共育模式应用通常以组织校园开放日活动为主要形式。虽然这种形式为家长接触校园环境、与教师进行沟通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其主要目标则集中在引导家长了解校园环境的客观条件和整体情况等方面,并未涉及学生实际的教育引导工作方面的内容。

3.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效果缺乏科学评价

基于家校共育模式的创新性,目前还未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评价体系。大部分教师往往会从实际出发,以是否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判断家校共育模式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虽然这一判别标准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缺乏全面性。这样教师就无法基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思路和教育方式的角度实现转变和优化。

三、解决家校共育模式应用问题的建议

1.积极应用丰富的沟通技术手段,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性

沟通渠道和方法的创新应用是提高沟通质量的关键路径。除了应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平台实现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之外,教师还应注意与家长沟通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其存在的具体问题。为了提升沟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与平台中的视频通话功能,与家长面对面进行沟通,聆听家长反馈的实际问题,并从教育专业的角度给家长提供相应的教育引导和建议。这样的沟通方式更具有真实感,也便于家长更加细致地、充分地向教师阐述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传统的家访或家长交流会的形式,针对不同学生在校表现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后,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针对性的家访工作。

2.积极开展实践交流活动,搭建家校共育的科学平台

除了由教师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达到家校共育的目标外,学校也应积极组织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活动,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搭建更加科学的平台。学校可通过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为家长体验教师的教学环境和状态提供便利条件,还可聘请专业的家庭教育工作者面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引导与培训。这样,家长通过与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能明确自身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依托专业的理论知识,调整个人家庭教育的思想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同时,从学生的主观感受来讲,当家长借助“家长进课堂”的专题教育活动进入其学习环境中时,也能提升学生对家长的认同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而当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态度逐步调整和优化后,也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家庭教育效果,最终为家校共育模式实施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3.不断完善家校共育模式的评价体系,为优化教育质量提供动力

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不仅体现在家校共育模式下为家长提供建议和引导方面,还应体现在对于这种创新教育模式的评价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上。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征为家校共育模式效果的评价提出科学的规范性指标;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为提升评价工作的全面性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效果中,具有评价发言权的主体包括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角色。教师在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高度重视与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采集其对家校共育模式的主观感受和相关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所掌握的常规评价指标,构建相对全面的评价体系。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家校共育模式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适宜性,能充分调动家长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稳定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同时,教师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注重提升与优化自身的能力水平,充分联合家庭教育的力量,为学生的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并力求充分发挥自身在家校共育模式应用中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张掖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搭建家校沟通心桥,提升协同育人实效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ZYLX(2020)028】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街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