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

作者: 韩爱萍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与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策略,及时更新语文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满足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渴求和期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学习的奥秘,逐步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在现代教学框架下,教师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应试内容上,且对于新兴理念的接受程度不高,忽略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导致教学模式未能得到积极改变。同时,在语文课堂上现代化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导致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的指导阅读,缺乏自主性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产生了阅读效率低下、学习情绪不高等问题。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正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阅读题目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许多学生养成了形式化的阅读习惯,思维模式僵化。

在新时代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发展动态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因素,使学生适应语文课堂的变化,提升语文阅读兴趣。

二、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1.丰富语文阅读素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堂如果仅依靠教材内容进行阅读训练,通常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通过课内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增加学生的阅读储备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补充和扩展时,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明确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阅读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教学,讲解本课内容中的生字词,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字词,针对重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为学生的语文阅读扫清障碍。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词汇进行扩展,通过补充形近词或者反义词帮助学生增加记忆、丰富词汇量。接着,在正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前思考“文章讲了哪件事”“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更轻松地寻求答案。

2.创新语文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社会进步发展,教育同样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者,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勇于尝试,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收获。因此,教师要摆正心态、积极进取,加强个人授课领域知识的学习,不断学习借鉴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起到示范作用,阅读教学模式才会丰富多彩,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首先,在开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植树照片,烘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客观条件,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内的植树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植树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体会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敬佩之情,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普遍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科目,不仅需要学生进行词汇、语句的积累,同时需要学生学会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设置课堂相关问题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问题、剖析问题和解答问题,有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首先在初读文章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解决本课的生字词,然后在深入阅读文章时,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段落内容分析。通过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学习,突出文章的重点知识,最后借助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水平,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4.扩展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扩展思维。而思维扩展的基础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不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素材,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视角,扩展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长善救失,在语文学习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整体学习能力,促进身心发展。

例如,在学习《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在学生掌握了课堂基础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读课文,讲一讲文中写了几件事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以此向学生抛出问题:“每一件事情作者所用的笔墨相同吗?”引导学生回到课文阅读中,发现作者在描写不同事件时所运用笔墨多少的不同。教师可以针对“议花生”部分引导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分别说一说父亲、哥哥、姐姐以及作者对花生的描述。课文着重描写了父亲对花生的点评,教师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仔细回顾父亲的话,从而推测出花生的品质,找到课文的中心主旨。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秉持这一理念,通过引导的方式,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推理能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推理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课文的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笔名“落花生”,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笔名的由来时,理解落花生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尤为重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的一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模式,融合多种语文教学因素,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一旦养成,语文学习将会更加轻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