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民族元素 丰富音乐课堂
作者: 徐玉林音乐课堂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阵地,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音乐课堂需要不断加入民族元素,丰富学生的音乐与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中包含的民族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对艺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当然,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民族元素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补充相关知识,有计划、有条理地将民族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同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深深陶醉于民族音乐课堂,用心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
一、弹奏民族乐器,感受音乐之声
民族乐器是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演绎载体,能够诠释出不同的音乐及艺术风格,是音乐作品的物质外壳。同时,造型各异、丰富多样的民族乐器也能深深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要运用不同种类的民族乐器展开教学,这样不但能够创新教学环节,更能体现音乐的多样性。
例如,在教学《百鸟朝凤》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入民族乐器为学生介绍,《百鸟朝凤》是中国经典的民间吹打乐合奏曲,它最早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流行,是中国民族器乐十大名曲之一。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唢呐版本的《百鸟朝凤》的演奏,并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学生会感受到唢呐的生命张力,并对唢呐产生强烈的兴趣。此时,教师再展示唢呐,并为学生讲解唢呐的相关知识。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唢呐在以前的民间婚丧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让学生感受到唢呐在民间乐器中的与众不同。最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其他民族乐器,如古筝、笛子等,将它们与唢呐进行比较,选取代表性的作品片段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与风格,从而感受到民族乐器的魅力。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选择一种民族器乐进行研究,这样,学生便会更深入地了解民族乐器,音乐课堂也会更有民族元素。
可见,在音乐课堂中穿插一些民族乐器元素,可以让学生扩充音乐知识,开阔视野,更能够让学生对民间音乐有初步的了解与感受,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穿插民族舞蹈,观赏音乐之美
舞蹈与音乐是共通的,配合音乐的旋律进行律动,也是丰富音乐课堂的重要方式。许多歌曲要结合特定的舞蹈,学生感知起来才会更加透彻,才能真正进入歌曲的意境中。同时,肢体的调动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课堂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加入民族舞蹈的元素,让音乐更加立体活泼。
例如,在教学《秧歌舞》一课时,教师可以加入民间舞蹈的学习。首先,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秧歌舞又称扭秧歌,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它是一种汉族舞蹈艺术,独具一格。接着,教师可以简单介绍秧歌舞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到秧歌舞在民间是一种热闹欢乐的象征,从而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接着,伴随《秧歌舞》的音乐,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秧歌舞,让学生欣赏。同时,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秧歌舞动作,根据歌曲编排简单的秧歌舞动作带领学生学习,最后进行小组表演。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其他民族舞蹈的片段,如蒙古族舞、傣族舞、新疆舞等,并加入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的讲解与练习,融入歌曲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族舞不同的美。
可见,在音乐课堂中加入一些民族舞蹈的教学,不但能让歌曲的表达更加完整全面,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艺术的深邃,从而真正地爱上音乐课堂。
三、欣赏民族戏曲,品味音乐之韵
民族戏曲是中国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彰显了民族音乐的多姿多彩。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民族音乐的世界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小学音乐课堂增添民族元素不仅是一种艺术的熏陶,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戏曲耳濡目染,让戏曲更加贴近生活。
例如,在教学《梨园英秀 谁说女子不如男》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教师可介绍河南豫剧的戏曲形式及特点,让学生了解到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同时明白豫剧的唱腔特点及表演风格,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教师就可顺理成章地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学生欣赏,学生有了知识铺垫,学习起来就更加积极,从而更能理解戏曲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音乐剧表演,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花木兰的故事与豫剧表演相结合,以此丰富表演形式,从而更加凸显整个故事的文化价值及豫剧的艺术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其他戏曲剧种,如京剧、黄梅戏等,并选择经典的戏曲片段让学生一起欣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戏曲特色,从而激发其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喜爱,将传统戏曲进行传承与发扬。
可见,结合民族戏曲,不但能让学生了解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感受到音乐形式的丰富,更能让学生了解、喜爱民族音乐文化,这是对民族戏曲的珍视,更是对民族音乐的保护。
四、渗透民族文化,体会音乐之蕴
教材中有不少描绘民族风光的歌曲,有着与之对应的空间与文化。各族民歌中包含的风俗民情,让音乐有了民族的韵味。但是,这些民族歌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少,学生难以理解音乐中包含的深厚意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准备,充分了解歌曲的音乐背景知识。
例如,在教学《跳吧!跳吧!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时,歌曲是由西藏一首古典乐舞“囊玛”“堆谐”中最广为流传的四句改编而来,师生对歌曲中的西藏文化都会很陌生。在课前,教师要先查找相关的资料,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如“日喀则”是藏语,翻译为上乘如意的庄园,歌词“啊索啊索马里拉”理解为美好、快乐的意思。这样,理解了藏语歌词的意思,学生才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然后,教师可以围绕“美好的庄园的快乐生活”这一主题,收集一些西藏美好的风土人情的资料,挖掘出适合教学的资源,在课件中给学生展示,同时通过讲解,学生感受到西藏日喀则的自然风光美丽、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的特点,从而能够理解歌曲中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西藏的其他民歌,感受其中包含的地域文化,加深学生对西藏的了解,从而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可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讲解歌曲的节奏、音准、音高等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对歌曲中包含的文化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而真正了解歌曲中的意蕴。
对于小学音乐课堂而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融合多样的民族元素,体现民族音乐的多样与多面,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不再陌生,并充满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教师要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展现民族艺术独特的风貌,让学生在民俗元素中贴近音乐这种共情的艺术形式,从而让民族艺术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正余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