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智慧 深入研究

作者: 周军花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把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巧妙设计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习质量的目的。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启发式教学更容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时,教师也要基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建启发式教学方法,主动利用实验、合作活动等方式,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发散思维中深入生物世界,增强对生物知识的印象,逐步强化生物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巧用实验,予以启发

生物实验在生物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能够将枯燥、抽象的生物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总结生物现象的规律中,自主地学习生物知识。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数包揽到底,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无法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无法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引导教学。此外,运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时,教师也要提高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组织学生参与到生物实验之中,以便学生透过实践操作的过程,主动地将生物理论知识与生物实验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高中生物《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酶的高效性。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实验的原理,为学生自主开展实验奠定基础,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控制变量、对照实验设计等原则,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开展实验。在学生正式展开实验时,教师要设计“实验中的现象是怎样的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等问题,以便学生基于实验现象总结出“酶具有高效性”的生物规律。

显然,在启发式教学中,生物实验的运用,能够让理论性的生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使学生基于自己的观察获得启发,自主总结生物知识,从而逐步增强对生物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二、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源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学生本身的生物素养发展水平有限,难以完全理解生物知识,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开辟了新的教学道路,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直观性的资源,为学生呈现生物知识,大大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基于直观的画面获得启发,迅速理解生物知识。

例如,在高中生物《细胞的分化》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启发自身的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播放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视频,并提出“为什么一个受精卵仅仅依靠有丝分裂就可以形成人体的多种细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随后,教师为学生呈现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多种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基于图片的启发,逐步归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紧接着,在组织学生学习“细胞的全能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蓝玫瑰培育过程”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为学生讲述“干细胞的概念和类型”的内容时,教师再为学生展示“胚胎干细胞分化成下丘脑神经细胞”的图文资料,促使学生透过图文资料进行思考,感受干细胞研究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密切关联。

案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直观的画面,能够弱化课堂上的抽象色彩,带给学生直击视听感官的刺激,从而让学生自发地思考生物知识,逐步获得启发式教学应有的效能。

三、巧用问题,深思钻研

问题是教师教学中的“常用工具”。一般来说,教师会将问题当作检验的工具,查看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质量,从而透过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判断,并及时为学生补充生物知识,帮助学生健全生物知识体系。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教师也要为问题赋予新的价值,积极地借助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沿着问题提出的方向,对未知的生物知识进行思考,以便在获得问题的答案中,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实效。

例如,在高中生物《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生活化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糖类、脂质等生物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先从日常谈话入手,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今天早上吃的什么呀?”引导学生结合当天的情况进行作答。在学生纷纷说出当天早饭的情况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你有没有不吃早饭的情况呢?如果你没有吃早饭,在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呢?”当学生回答出“身体没有力气,头晕”等答案后,教师再次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伴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没有吃早饭就没有能量,那么我们是如何补充能量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吧!”学生受到教师的启发,主动思索食物产生能量的原因。

案例中,教师将问题贯穿在课堂的始终,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促使学生在积极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中,逐步深入生物的世界,并沿着正确的方向探索未知的生物知识,从而为高效生物课堂的生成奠定良好基础。

四、巧用合作,自由探讨

受到学习背景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会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当教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后,学生难以从多个角度出发走入生物的世界,真正地理解生物知识。对此,教师应为学生组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在平台中接触他人的思维,从而获得多元化的启发。所以,在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的活动,引导学生围绕生物知识展开自由的讨论。

例如,在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拥有自由的交流空间,使学生基于同伴的言语获得启发,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学习活动。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你还记得什么是种群吗?构成种群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呢?”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进行有效判断。随后,教师采取互补的原则,恰当地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保持组内成员间的差异性。在分好组后,教师为学生设定“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密度会如何变化呢?”的合作交流任务,并为学生设定自主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形成自己的思考。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换彼此的想法,以便学生在相互沟通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基于更加广泛的角度思考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后,了解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案例中,教师先对学生的生物素养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再合理地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学生在有效交流中获得启发,深度分析生物现象。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基于自己的思考,深入生物的世界,获取未知的生物知识。对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将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整合,以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发现生物世界的魅力,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主动地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作者单位:甘肃省岷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