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开展高中物理教学
作者: 周正伟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教育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进而达到更加理想的物理教学效果。
一、高中物理教学联系生活中物理现象的重要意义
高中物理属于自然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据较大比重。但是,因为物理知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特征,学生常常会感觉到物理学习的枯燥乏味,从而逐步失去了学习物理的热情,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入一定的生活元素,增强物理课堂的生动性。综合来看,高中物理教学联系生活物理现象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1.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物理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利用这种直接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而并非仅仅依靠枯燥的文字、公式来讲解。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够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物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针对“摩擦起电”这一内容,教师就可以通过塑料尺摩擦头皮后吸起小纸屑这一物理现象来解释。通过这些物理现象来操作类似的实验,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到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从而有效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2.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提升。物理学的发展,其中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已经较为完善,对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具体包括教学表述、逻辑思维以及实验等要素。因此,在学习物理知识时,通过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建立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升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通过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
1.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好的导入环节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物理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设计一些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以此来进行课堂的导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会更主动深入地学习物理。
例如,在学习“压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与压强这部分内容有关的生活案例进行课前的引导,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探究。如,高原驻边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必须采用高压锅来煮饭,而不能采用普通的锅煮饭,其中涉及水的沸点及高压锅内气压大小等方面的知识。又如,在学习“气体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爆米花的制作过程作为导入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营造一个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时,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在了解到所学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后,会激发他们的物理学习热情。
2.构建生活化情境。大部分高中物理知识都源于生活,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建立生活化情境,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创设物理生活化情境,学生可逐步学会如何探析物理现象,如何解决物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有效掌握物理知识点,提升其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这部分内容时,通常学生会较难理解离心运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需要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相应的物理生活化情境。在学习离心运动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去观察和探究洗衣机是如何甩干衣服的。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联想到离心运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通过洗衣机甩干原理引出离心运动的知识点,即洗衣机通过向心力使其内部的衣服和脱水桶表面呈现垂直,竖向重心与洗衣机内部的摩擦力方向保持一致,且摩擦力和支持力之间存在联系,由支持力来提供向心力。洗衣机开启后其中的水进行圆周运动,从而产生向心力,随着向心力的增加,衣服上的水附着力就会降低,从而与衣服脱离。通过这种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3.通过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且内容十分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将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建立联系,能够对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同时,从物理理论和科学规律等方面着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并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电路”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电路物理知识,教师可与家庭电路现象建立联系,如,在房间中不但能够通过进门开关来控制某盏灯的闭合,也能够通过床头的开关来对其闭合,这样的电路连接方式通常称为单联双控开关。对这一物理现象进行讲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线路布局图进行绘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电路相关知识。
另外,教师的物理教学方案应该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建立联系,学生在掌握物理规律的同时,也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在学习“摩擦起电”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与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如在脱毛衣时,常常会感觉到自己被电了一下,甚至会看到毛衣上出现的火星。以此引出静电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加深对这一规律的掌握和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通过物理实践提升创新思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物理实践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及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在学习“牛顿定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建立联系。如坐车时,看到窗外的树向车后退,通过这一现象来引导学生探究牛顿定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列举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例子,对具体的现象进行解析,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重力这部分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践操作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获得创新思维的提升,学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物理实践;由教师来进行任务的设计和安排,学生可通过网络或者书籍资料进行查询。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建立联系,提升课前导入的有效性,并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物理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深入体会高中物理知识的实用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逐步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和探究能力,最终达到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