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让语文课堂更丰盈
作者: 钱梅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语文教材上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也受到广泛的关注。这类文章不仅能强化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也能向学生渗透家国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以教材为依据,以目标优化、背景补充等策略为途径,消除学生对革命历史的陌生感,帮助学生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
一、细化目标,指明教育方向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到指引的作用,教师往往会基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课堂上的教育细节,以便在有序开展的教育活动中,提升整节课的教学品质,使整个教育教学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在语文课堂上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时,教师应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价值,主动挖掘教材上的革命传统教育元素,并在教学目标中进行明确设计,从而基于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整个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以便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中,真正做好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工作。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就可透过教学目标的设计,为学生指明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向。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目标:(1)认识“珑、剔”等生字,掌握“毁灭”等词汇;(2)朗读文章,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完成对句子的解析;(3)透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认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以及被毁灭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了解侵略者烧毁圆明园的屈辱历史,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使命感,以主动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案例中,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了革命教育的方向,教师以此目标为导向,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后,能够促进革命教育的落实,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背景补充,强化历史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发现,直接为学生引入教材上的革命题材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情感、思想时,学生很难直接做出精准的解读。究其原因是时代久远,学生无法直接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对文章中的情节、细节以及作者的情感等进行解读。对此,在面对思想仍不成熟、年龄较小的学生时,教师应根据教材上革命题材的文章,为学生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以便学生基于对当时历史的了解进行文章的解读,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感知。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七律·长征》一课时,教师就可通过革命背景的渗透,帮助学生找准解读文章的切入口。在课下,教师为学生布置“收集与长征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的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检索与长征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在正式上课时,教师请学生分享彼此收集的内容,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换彼此的资料中,更加全面地了解长征的原因、长征的经过以及长征的意义等。之后,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以便让学生带着对长征的崇敬分析本篇文章,增强对长征精神的体验和理解。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补充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革命题材文章的创作背景,能够在丰富学生历史常识积累量的同时,带给学生更深刻的情感共鸣,切实地增强了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三、人物分析,体会英雄形象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离不开为学生介绍革命英雄人物。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涌现出许多革命英雄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身上有着值得学生学习的革命精神和英勇品质。而榜样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模仿榜样的行为、学习榜样的美好品格。对此,在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时,教师也应带领学生分析革命英雄的形象,引导学生挖掘革命英雄身上的光荣品质,以便学生在将革命英雄设为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更好地继承光荣传统,发扬革命精神。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小英雄雨来”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上课伊始,教师先设计“从文章的题目中我们能够获得哪些信息?”的问题,让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出发,认识到“雨来是一个少年”“英雄是对雨来的描写”“雨来是文章中的主人公”等,从而对雨来的形象进行初步感知。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文章中通过哪件事情,展现了雨来机智勇敢的品质呢?”“雨来是怎样机智脱险的?”等问题,促使学生在分析文章的细节中,对雨来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等品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案例中,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人物的形象,能让学生从文章主人公身上学习到英雄的品质,不断地汲取他们身上的精神养分,完成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四、直观呈现,增强体会效果
与革命年代不同,现如今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很难直接想象出当时的革命场景,倘若教师单纯地使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真正基于当时的社会情境出发,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等进行深刻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对抽象元素进行直观处理的优势,能够为学生呈现出灵动、直观的画面,带给学生更具冲击力的视听体验。所以,为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效果,让学生的思绪也能回到革命年代,教师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直观画面,促进情感的渲染,让学生直接体验革命英雄人物身上的可贵品质。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就可借助电影资源,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在上课伊始,教师先为学生播放电影中的精彩画面,让学生以直观的角度,认识五壮士面临的艰险任务,以及五壮士英勇抗敌的革命精神。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中是如何对狼牙山五壮士进行描写的,看看与影片中描述的情节是否一致吧!”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目光从电影中过渡到教材上。接着,教师设计了“五名战士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在文章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这个精神你从电影中是否能够感受到?”等问题,促使学生将文字与相应的画面进行整合,以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案例中,教师利用电影资源打造直观情境,能够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让学生基于直观的视听刺激,全面理解教材上描绘的革命事迹,感悟革命英雄身上的优良品质。
五、有效朗读,把握革命情感
语文课程改革中强调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成朗读练习,使学生在朗读中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并将理解到的情感表达出来。在革命传统教育背景下组织学生朗读文章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进行精准解读,促使学生将革命精神呈现于口语表达之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朗读练习,以便对文章中的革命情感进行精准表达。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教师就可指导学生完成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中的革命情感。在课上,教师先设计“我们应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去朗读呢?”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不同自然段的阅读语气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出“第一自然段应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二自然段应读出韵律美,体现出少年的蓬勃生命力”“第三自然段应体现出对少年的赞美之情”等内容后,教师结合教学经验,为学生安排合作小组,引导学生集中小组的力量,共同完成朗读练习。
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以朗读的方式把握文章中的情感,能让学生更好地将文章中的情感与自己的思想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提高对革命情感的理解。
总之,在和平年代,语文教师应重视革命传统教育,主动利用革命题材的文章渗透革命精神教育,以便学生从小树立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理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小学)
(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