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陈燕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涉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的培育。而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手段,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奠定、眼界提升、效果增色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文是一件“麻烦”的事,但阅读所带来的思想洗礼能为语文学习化解“麻烦”,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成就语文的学习价值。教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时把握课堂,深挖教材,拓宽阅读范围,改变传统阅读教学认知,才能真正提高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

一、基于课本内容,拓展课外阅读,实现课内外知识联动

小学语文课文的挑选经过众多专家的集思广益,将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需求、技能培养等都考虑到了,才编写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即便如此,教材也有局限性,需要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将教材阅读作为基本条件,以课外阅读作为附加条件,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阅读平台,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有效联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其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能收获超越教材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价值。

例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教师用一首作者创作的关于故乡的小诗作为课前的导入。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体会作者作诗的心情,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促进学生对课文感情的自主理解。教师解读小诗情感之后,借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这样的课外知识拓展更利于学生提高课文学习的效率。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前,教师应该提示学生仔细阅读导读内容,遵循导读所提及的阅读方式与技巧进行阅读。而后,学生交流在体验速读过程中的感受,教师评价该阅读方法的具体技巧及其优势,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文章时能够举一反三,学会正确运用阅读方式和技巧。课文的赏析通过“初读”“再读”“细读”“精读”四个环节进行,从“初读”的词句理解,到“再读”的文章思路明晰,再到“细读”的心灵感悟,最后到“精读”的意境体会,教师不遗余力地展示阅读各环节的职能,助力学生积累阅读方法、领悟文章情感。教师在课尾升华主题内涵、带领学生感悟之时,可以推荐学生去读作者刘章的诗歌,可布置学生写一篇短篇幅的小结体会,感受刘章写诗的风格和诗情。如此,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巩固这篇文章的思想情感。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教学时,可以利用与作者相关的故事、作品进行导入或收尾,增强以教材为基础的课外阅读拓展。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于作品的学习印象更为深刻,对其主旨情感的把握也更为透彻。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作品,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基于有限教材、实现课内外知识有效联合的实质意义。

二、理解教材主旨,深挖课外资源,形成比较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言:“语文教材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教材就是学生探寻宝藏的藏宝图,没有教材便无从探究。因此,教师应尽的职责便是为学生解读“藏宝图”,并教授他们关键的方法,以助力学生今后的学习,依靠自身的技能去探寻知识的“宝藏”。教师善于挖掘课外资源,探寻与教材类似的作品,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掌握比较阅读方法的独特优势,方能使学生巩固阅读技巧,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长相思》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白居易所作的同名诗作,作为课堂导入,埋下课堂教学“比较阅读”的伏笔。教师在学生初读该词时,提问“更”的正确读音,并要求学生道出所读音调的原因。这是教师对学生理解诗情的初步引导,为接下来的深刻理解做好基础工作。通过注释和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何种感情写下此词,从而在上下阕的意境体会中,感受更为真切。教师最后提及词人在此行中留下不少词作,其中《菩萨蛮》中留有此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发学生的情景想象,谁还会这么问词人本人呢?是依依惜别的深情妻子,是抗拒别离的伤感朋友。这种将词人作品进行关联阅读的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共鸣。作品学完,教师可提供前人所作同名作品,让学生自行对比赏析。如,学生熟知的白居易、李白,均写过同名作品,这是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于课外资源的积极发掘,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体会比较阅读方法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境遇以及作品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思。出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阅读之后在课后或者课上进行交流,能够让学生真正获得阅读方法的巩固和相关学习价值。

上述案例表现了教师对于课外“教材”的积极探索。教师以学生为本,关注教材所表达的内涵、情感或是思想,在拓展和挖掘学习资源的基础上,也对课内外知识进行了相关联系,让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展现更为放松的姿态,以良好的状态感受作品的温度,走近作者作品的心路历程,以此感受人文情怀之浓郁、传统文化之典雅。这样的资源探索也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提高其思想涵养,提升其审美品位。

三、紧跟时代潮流,联系生活情感,发挥生活实际优势

小学语文阅读在新环境的影响下,已不同往日。其不再是纸质书当道,而是多种网络渠道和平台阅读兴起,充斥着丰富电子资源的网络新时代。教师应该利用好网络这座“资源宝库”,紧随潮流,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更应该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在资源选取和引导阅读方面,权衡利弊。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忘语文学习之本——感受生活、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生活情感所带来的“亲切感”,充分发挥生活实际的优势;教师也可培养学生纸质阅读的习惯,这种更贴近作者的温情读书方式,则更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拥抱生活。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出示象形文字“母”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要求学生讨论“母亲”,引出话题“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为课堂教学的开展作铺垫。这一环节中“母亲”一词源于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甚至倍感亲切,这更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文章主旨。接着,教师再进行地球图片的相关展示,完成环节的衔接,强调“地球母亲”的概念,提出对于文章标题的疑问:“为何只有一个地球?”教师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地球令人忧心的现状。教师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联想实际生活,从而收获教材以外的知识。以此为契机,学生才能够发现社会生活“大课堂”的优势,自主挖掘学习资源,做到举一反三,进而学以致用。结束本课教学之际,教师应该呼吁学生一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为珍惜资源、维护环境尽己所能。教师可以布置相关作业:设计保护地球的相关广告语或者海报,有选择性地进行宣传,使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利于学生巩固文本情感。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生活于师生而言,是挖掘教材、拓展学习的绝佳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好生活这股“灵感源泉”,将课本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将生活与课本有机融合,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发现生活学习之趣,从而体会到知识所创造的价值、知识所创造的美。

随着小学高年级学生即将迈向初中学习,其身心发展需求也大大超出教材的限定内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势在必行。教师应明确自身职责,在这快节奏、变化多端的新时代中,为学生寻觅一方阅读的心灵净土,点一盏知识的明灯,照亮其内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小学)(责任编辑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