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行为—认知”教学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实效

作者: 周兴华

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获取丰富信息的重要途径,而“行为—认知”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分析和研究学习的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融合行为心理学的经验,通过教学实践构建出的全新教学体系。“行为—认知”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能够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如通过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进行大量阅读进而丰富知识、提升技能,掌握写作技巧,实现从行为到认知的过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读写互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

一、科学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小学生作为学习者,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以小学生为主体。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点和实际学情,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行为—认知”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在特定的语文阅读环境中,引领学生进入语文阅读状态中,实现阅读与书写的紧密结合。

例如,在《灰雀》一文的阅读教学中,课文主旨在于展现列宁的善解人意和对儿童的关爱与保护,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诚实和主动改正错误的道德品质,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场景阅读中通过列宁的行为产生情感认知,逐渐树立写作意识,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通过阅读行为促进写作认知,提升写作能力,实现读写互补。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课文预习,让学生通过略读去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和循循善诱,让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做错事情必须要及时改正,要诚实做人的道理,提前为学生构建阅读环境,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为学生进入阅读状态提供前提条件。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动态阅读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灰雀的特征,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了解灰雀,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人物的语言、神态,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列宁是如何引导孩子放鸟归园的。最后,教师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语言模拟,使学生在一问一答之间投入阅读情境中,感受列宁对灰雀和孩子的保护与关爱,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

二、依据实际学情选择阅读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特征选择阅读内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仍处于发展初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迫切需要通过大量阅读丰富知识积累、提升能力水平,这也正是运用“行为—认知”教学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主要目标。所以,在运用“行为—认知”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学习需求选择阅读内容。当然,教师要将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阅读课文作为首选,合理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观潮》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提供阅读指导,学生通过标注与摘录优美的语句或词汇,完成词汇和语句的积累。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有声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课文中“观潮人”发出的惊叹词、表情描写和行为,引导学生去感受“潮水”的壮观景象,如“人山人海”“东望、西望”“等着、盼着”等词汇都描述出了“观潮人”的热情和焦急等待的心情,再通过潮水来时“拉长、变粗、横贯”等动态词语的描绘,写出了潮水的波澜壮阔,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标记解读,帮助学生真正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解读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积极实践阅读教学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行为—认知”教学法,需要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结合阅读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和互动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个性特点,确保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由于小学生年龄阶段的阅历和学习经验多有不足,整体的认知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行为—认知”教学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阅读活动实践当中。

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促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自主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中心思想,从而提炼课文主旨。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复述的练习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阅读到的内容,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检验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深度。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养成摘抄和记录经典词汇语句的良好习惯,完善语言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幸福是什么》一文的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自主阅读,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文中三个少年关于“幸福”的阐述进行讨论:“三个少年挖出的泉水为谁带来了幸福?为什么他们是幸福的?美丽的姑娘祝三个少年幸福,那么到底幸福是什么?”教师通过问题让学生关注和探究三个少年哪种行为为自己带来了幸福,从而将“挖井”的行为与“幸福”产生联系,以此来实现学生对幸福的认知拓展,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悟阅读内容。然后,教师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演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通过改编故事情节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幸福是什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阅读感悟。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讲竞赛,让学生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幸福?什么样的行为会为自己、为他人带来幸福?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合理利用自己积累和查阅到的关于幸福的名言名句,并将其融入演讲素材的创编中,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人文素养,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行为—认知”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个性特点选择阅读内容,通过高效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形成灵敏的语言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语言品质和综合素养的不断发展,进而实现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整体提升,为学生进一步进行课文内容感悟和作者中心思想理解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知识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责任编辑来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