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中劳动教育渗透的路径
作者: 刘娜以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的现代小学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劳动元素设计教学方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为基础,渗透劳动教育元素的方式和具体实施方法比较多元化,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教材、问题、资源、实践及总结环节等渗透劳动教育元素,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多元化特点以及劳动教育的全面性特点,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通过数学教材,发展劳动思维
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就是帮助学生构建劳动思维,使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而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劳动思维,更不善于通过劳动获取相关信息及知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引导的方式,结合数学教材内容中的劳动元素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渐形成劳动思维,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及劳动意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其中主要以引导学生了解及掌握利用表格列举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同时学会通过简单的表格解决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劳动思维是比较科学的方式,教师可以深度探究本课教学内容,将其中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内容以劳动教育元素为核心,使学生理解生活中劳动的重要意义。在本课教学内容中针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为学生设计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及概念在生活中的体现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劳动意识,理解通过劳动获取知识的有效措施。
此外,以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教材中很多内容均与劳动元素息息相关,教师应进一步挖掘劳动内容,结合数学知识展开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二、通过数学问题,提高劳动概念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数学问题的提出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验证知识的关键途径。而通过数学问题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多元化的教育发展目标融入其中,既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更加全面、具体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探究过程中完成综合素养的发展目标。在以劳动概念的培养目标为核心,为学生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突出数学问题的引导作用,通过启发性问题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劳动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时,其中以培养学生概率思想及判断推理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问题角度进行分析,将劳动概念融入其中,使学生学会通过自主劳动探索的方式完成数学学习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及数学思维奠定基础。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与概率相关的数学问题,结合实际生活背景或学生的学习背景将其中与概率相关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以此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同时帮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引导作用下完成问题探究目标及数学学习目标,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积极参与数学问题探究的环节中,推动完成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此外,以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劳动思维,可以结合社会生活背景进行分析,教师可通过不同行业的劳动模式及工作模式作为背景为学生设计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劳动生活化情境中分析数学知识,逐渐产生劳动概念,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中发展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渗透劳动教育元素,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教学角度进行分析,加强数学问题中劳动元素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数学思维模式。
三、渗透数学文化,强化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的培养需要将劳动教育目标结合数学教学的多环节进行体现,使学生真实体会劳动对学习及生活的意义,同时认识到劳动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意义。在以劳动意识为发展目标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文化角度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帮助学生通过丰富的数学文化背景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及意义,使学生将数学文化与劳动元素充分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及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以“数学史”作为教学背景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强调劳动在数学历史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全面理解数学思想中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小学数学苏教版《年、月、日》时,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上日历的出现及形成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年、月、日之间的具体关系,同时了解不同月份及不同季节的劳动方式。以古人流传下来的劳动文化及数学文化作为重点教育方向,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效果。
此外,通过数学文化角度渗透劳动意识的教育,可以通过数学历史上的具体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劳动意识及概念,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分析数学案例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四、通过数学实践,提升劳动能力
实践是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关键途径与重要渠道,将理论与实践教育内容相结合,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基于数学教学体系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劳动能力要加强实践教育模式的运用,通过数学教学强调劳动的意义,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劳动能力的发展目标,实现高效教育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实践元素的渗透,使学生通过实践收集真实数据的方式,对数学元素分类及整理进行探究和分析,充分体现数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加强劳动教育元素的渗透,从而促进数学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如,教师可以将运送生活垃圾的清运车作为学生数学数据收集的目标,引导学生对环卫公司进行实践探究,将其每天的垃圾清运数量以数据和表格的形式呈现,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环保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实践性探究学习模式理解本课的重点学习目标,掌握通过劳动换取幸福生活的主要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五、通过数学总结,增强劳动感悟
通过完善的总结环节渗透劳动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及自我总结能力。总结环节的重要性在于复习、巩固和梳理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注重总结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我总结,引导学生在总结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学习内容及数学知识,而且要感受其中的思想教育元素,从而实现综合素养发展目标。
例如,在《垂线与平行线》一课的总结环节,教师不仅要将本课的认知教育重点及发展目标作为总结的关键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射线、直线与角的概念,全面提升学生对垂线的认识,而且还需要将总结劳动感悟的元素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总结环节中实现劳动教育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主分析及探究,主动整理课程内容及核心思想。因此,通过数学教学的总结环节体现劳动感悟的教学目标,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其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
通过小学数学教材渗透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应加强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环节的运用,将劳动教育目标渗透其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行知实验小学)(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