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实践应用
作者: 潘远丹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活动的课程,问题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利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本文将围绕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方法,展开以下三点分析,以期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运用直观式问题导学法,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问题导学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锻炼,引导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展开深入探究与分析,这对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数学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直观式问题的创设,使学生在独立探究、深入思考中,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快速找出,从而扫清学生的解题障碍,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解题意识得到有效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全面考量问题的提出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并根据学生的直观认知思维,注重直观式问题的合理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以《一百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直观认知特点,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数学问题,利用问题导学法的方式,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自觉投身于课堂学习当中,通过与教师积极互动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为此,教师在直观式问题导入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运用100这个数字,将结果为100的算式列出来吗?”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思考,尽管直观式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学生运用之前所掌握的知识即可得出相应的答案,但是此种直观式问题导学方法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其更加喜爱数学学科。与此同时,直观式问题的合理应用,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可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依照题目中隐藏的条件,进行深入思考,此时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能够促进学生沟通、互动、交流,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当学生解决完直观式数学问题后,教师运用激励的教学手段,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形成良好的正向反馈效应,保障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学情,为学生编创直观式问题,引导学生以直观观察的方式,联系自身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准确说出相应的答案,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保障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运用启发式问题导学法,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有效应用,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教师在问题导学法设计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注重启迪式问题的创设,使学生在启迪式问题的引导下,对问题展开探究与思考,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数学课堂当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问题的把控,如若问题设计难度过大,学生的数学思维会受到约束影响,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反之,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容易失去探究兴趣。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启发式问题设计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解题思维,帮助学生内化更多的学科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以《众数》一课为例。教师可注重启迪式问题的创设,运用问题导学法,激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全面理解有关众数的本质含义,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精心创设启迪性问题:“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在公园里有5个人在做游戏,已知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0岁,你能告诉我,他们的年龄各是多少吗?”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索,让每名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有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年龄都是10岁。”还有的学生说道:“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0岁、12岁、13岁、14岁、11岁。”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答案进一步提出启迪式问题:“如果他们的年龄分别是3岁、3岁、4岁、38岁、2岁呢?我说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你认为合理吗?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众数的基本含义,当学生意识到,尽管运用平均数的方式,可以知道他们的平均年龄,但是这个平均年龄不能将他们的真实年龄反映出来,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
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引出众数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问题解答中进一步理解众数的本质含义,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初步感知众数的含义,使学生明白,虽然利用平均数的方式,得出他们的平均年龄,但是这个平均数不足以将他们几个的真实年龄体现出来。随后,教师引出众数的基本定义,加深学生对众数的理解,使学生在问题导学法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师通过创设启迪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兴趣,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众数的本质含义,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运用互逆式问题导学法,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通过创设互逆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能够打破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让学生产生和原有问题不同的新理解,学会从多个角度探索与分析问题的本质。因互逆式问题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问题导学法设计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和其思维能力相符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层面展开问题分析,将问题解决关键点找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以《小数乘法》一课为例。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同类型题目连续算错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运用互逆式问题导学法,让学生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算式验算,如2.5×3=7.5等式,教师引导学生在草纸上进行验算分析,先让学生计算2×3,随后计算0.5×3,最终将两个得数相加,此种分步式的解题方式,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相同类型的解题方法,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验算对于保证计算准确率的重要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导学法,为学生精心创设互逆式问题,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形成良好的逆向思维,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保障数学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注重问题导学法的有效运用,通过创设具有直观式、启发式、互逆式的数学问题,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为此,注重问题的精心设计对于数学教学非常关键,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与尝试问题导学法的实践新路径,才能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