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整合,让概念教学走向高效
作者: 宋丹丹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其中所出现的各种数学符号以及数学公式,还要对概念拥有清晰深刻的认知与把握,能够借助概念描述自主架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还需要结合具象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整合概念性知识并完成高效的内化,这样才能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稳固的根基,推动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呢?
一、结合具体实例,强化概念认知
想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概念知识,就需要借助多元化的路径进行考查。虽然有些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概念知识,但是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错误,甚至无法举出一个实例进行参考,这些都是低效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高效的概念教学,教师不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还应当结合典型具体的实例,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同时还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对于初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大都是首次接触数学概念知识,如果教师仅以直接灌输的方式介绍概念,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有可能产生各种逆反情绪,阻碍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为了帮助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清晰的思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合数,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称之为合数”,然后给出具体的实例。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数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能够以此为范例,组织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体会合数和质数的区别所在,成功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在日常备课时,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概念教学特征,引入相匹配的教学策略,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高度的注意,也能在概念学习过程中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与其他学生的协同下展开高效的概念学习,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践巩固教学
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常常一知半解,这为后来的深入学习以及技能的掌握形成了阻碍,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立足课堂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要结合有效的举措解决问题,比如可引入类比联系等创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概念相关的知识,也可以将其引入概念的实践应用环节,强化学生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学生把握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学生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找因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分别给予最大、最小以及因数个数三个不同的维度探寻一个数的因数,最小和最大因数都比较容易确定,而因数的个数则需要结合具体的数的大小值。这些知识显然都属于枯燥的概念性知识,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必须要基于实践才能检验,还要基于实践实现巩固。所以,在结课时,教师可以安排以下两项训练。(1)游戏:在班级内,要求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举起右手,学号是1的倍数的学生举起左手,学号为40的学生举左手。(2)头脑风暴:19的因数个数是否比9多?显然这是两个极具特色的实践应用,既能为学生营造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也能实现对概念知识的有效巩固,还能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学以致用。
案例中,教师基于概念教学的重点,有效地把握了教学的要领,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化概念学习,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小学生对实践活动是非常热衷的,开展实践活动也能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比教师直接教授的知识印象要更深刻,且应用性更强,这样获得的知识体验与书本上或教师讲授的知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三、提供感性素材,进行抽象提炼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学生最先接触的就是数学概念。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观点,学生应当在与概念最开始的接触阶段,就将其牢牢地印在脑海中。所以,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举措帮助学生强化感知能力,不仅要为其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还要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过多地沉浸于这些感性材料中,能成功地提炼其中的抽象部分,使用更具象化的方式对概念进行总结。
例如,在教学“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鞋盒,对于学生来说,关注的焦点应当是鞋盒这一实物,而并非纠结是怎样的鞋盒,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鞋盒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需要强调概念教学中实物对促进理解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透过表象真正把握概念本质,在脑海中自主完善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架构,并且深入其中,灵活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也可在教学中引入“数形结合”思想,借助画图的方式,既直观形象,又能使学生清晰感知数学概念。作图不需要非常精美,只要寥寥数笔,能够将概念阐释明白即可。如,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以此代表整体1,然后要求学生动手对圆进行平均分,说明每一部分所指代的分数。显然这个“分圆”的过程就能够实现概念学习和图形之间的深度融合。又如,在介绍“真分数与假分数”时,也可以结合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区别真分数和假分数,尝试找到线段中假分数的区间,显然这种方式既直观形象,又易于学生理解。
四、掌握偏差节点,多元检验效果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讲解概念知识的时候不能只讲一次就止步于教学,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初次接触正式的数学学习,在面对很多基础概念时大都理解不透彻,仅仅利用一次课堂讲解,很难使这些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能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巩固概念的机会,还要借鉴遗忘曲线理论,尝试重复性巩固。只有经历深刻的概念学习以及反复巩固,才能使学生对这些数学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才真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能。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结合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鼓励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创编各种应用实例,以此强化记忆。如,完成“加减法”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展开讨论,这一方法可以适用于哪些场景,通过场景再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最初接触概念时出现记忆偏差,就需要从头展开有效的复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产生偏差的重要节点,才能重新完成记忆过程。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概念,然后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举措检验概念的学习效果,抽查之前要带领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数学概念,然后教师给出概念,由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对错的原因。教师也可以任意选择之前已经学习过的数学性质、定理等,要求学生展开计算和验证。这样的测试过程,是对学生提出的更高标准的要求,不仅需要较高的知识掌握程度,还需要结合例证验证对错,并基于个人的理解完成检验,既能够实现对概念定义的有效巩固,还能促进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伴随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将重点聚焦于和概念相关的知识体系,结合概念的特点设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为学生补充丰富的概念教学素材,使学生在这些素材的引领下,不断深化所学概念,在脑海中构建严谨的数学思维模式,以此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