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策略
作者: 于晓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知,包括旋律感、节奏感、音高感等音乐感知,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乐感既是衡量和考评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解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乐感培养一直是各阶段音乐教学的重点。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乐感培养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不论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还是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对初中生认知特点、思维特点以及音乐特殊性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开展音画转换教学、加强视唱练耳教学、联系生活经历三个音乐教学策略。通过这三个教学策略的实施,引导学生将抽象化的音乐元素和听觉感受与具象化的图像信息、肢体感知、情感体验有效对应,从而对节奏、旋律、音高形成更具体、更准确、更全面的感知,切实培养学生乐感。
一、音画结合,提升音乐鉴赏力与想象力
音乐和美术是艺术领域最主要的两种艺术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音乐语言的思维和表述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其意象的产生需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而美术语言的思维和表述则具有明显的具象性,能够直观地呈现出作者所见、所想的具体意象。音乐与美术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创作者情感、情绪以及心理因素的外化表现。可见,在初中音乐教学的欣赏教学环节,根据音乐特征,灵活进行音乐和图画的相互转换,使两种艺术形式的特点相互弥补,能够更加准确、深刻、生动地表现出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以及想要呈现的意象,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乐感的教学目标。
音画转换教学可以分为“画转音”和“音转画”两种教学形式。以《春之声圆舞曲》欣赏教学为例,教师将课堂教学分为两个教学阶段。
在“画转音”教学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新颖有趣的“画转音”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听到的音色、节奏、音高与熟悉的画面相对应,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为乐感培养奠定良好基础。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春天”二字,通过随机点选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通过“春天”二字联想到的画面,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导学生进行“画转音”练习。如,教师展示“春风拂柳”动态图片,并播放A(树叶婆娑)、B(狂风呼啸)两种音效,让学生判断哪个音效与图片更匹配。
在“音转画”教学阶段,教师重点对学生乐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如,在学生聆听音乐后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出音乐欣赏过程中联想到的画面。有的学生会用“轻盈流动的溪水”描绘乐曲中的琶音音型伴奏,有的学生会用“自由飞翔的小鸟”描绘乐曲中某段轻快的旋律。或者,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绘制曲线的方式,记录下乐曲节奏、旋律、音高的变化,从而将抽象的音乐元素直观化。学生绘制曲线的过程中,会通过肢体感知和视觉感知对乐曲的节奏、旋律、音高产生更准确、更深入的感知,从而实现乐感的培养。
案例中,教师通过“画转音”和“音转画”两个教学阶段展开《春之声圆舞曲》的欣赏教学。通过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联系和转化,一方面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音乐敏感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利用具象思维对抽象音乐元素进行感悟和鉴赏,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旋律、情感的理解,实现培养乐感的教学目标。
二、视唱练耳,积累音乐语言和理性认识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包含视唱、练耳、听觉分析三个部分。视唱指的是看谱即唱,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视唱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与练耳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视唱训练,既能辅助学生听觉能力的提升,又能帮助学生对节奏和音高进行准确把握,并逐渐形成音乐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练耳即听觉训练,主要指感知层面的听觉,使学生能够明辨不同的单音、和旋、短曲调和多声部曲调。练耳是乐感培养的重要基础,只有听觉能力提升了,才能够更加敏锐和准确地感知音乐。听觉分析是教师运用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向学生传递一种对音乐的理性认知,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已知音乐概念,将练耳过程中产生的感性认知转变为理性认知,从而生成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的过程,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听觉能力,培养乐感的重要手段。
以《听妈妈的话》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视唱练耳教学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相比较视唱,音乐节奏更容易掌握,因此教师应以节奏感培养作为切入点展开本节课教学。《听妈妈的话》中三连音节奏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三连音”节奏的乐谱,结合图谱从音乐专业知识的角度对该节奏类型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其音乐特点,然后通过反复聆听,加深学生对“三连音”节奏的理解。当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后,教师即可以进行视唱教学,先从音阶视唱开始,然后通过级进、模进、跳进的训练,使学生在多变的音阶中唱准每个单音,再结合简谱进行歌曲视唱,在不断的视唱练习中,对音准、音高等音乐知识进行识记和巩固练习。《听妈妈的话》中的“RAP”伴奏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难点,教师通过体态律动训练和视唱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节奏进行“拍腿”“踮脚”等肢体动作,加强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完成视唱练习。
案例中,教师以“节奏感培养”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地开展音乐视听练耳教学。先通过对重点节奏的反复聆听,对学生的听觉能力进行培养,并结合简谱,使学生对重点节奏形成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从“练耳”的角度实现乐感培养;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视唱练习,使学生逐渐熟记和掌握音乐旋律的音高和音准,从“视唱”的角度实现乐感培养;最后,通过体态律动训练和视唱训练的结合,帮助学生完成教学难点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节奏、旋律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乐感培养。
三、联系生活,提升音乐体验和情感共鸣
乐感不仅是学生对音乐语言的理解,更是对音乐情感的体会。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乐感,教师不仅要从音乐专业知识的角度进行引导,还应从学生内心情感的角度进行培养。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或情境,引导学生将内心深处已有的情绪情感与音乐旋律相联系,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从而加深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情感体会,是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欣赏《故乡的云》时,教师围绕“故乡”这一主题,通过“你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故乡中有哪些最令你难忘的人或事?”等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激发学生的思乡之情。当学生带着对故乡的回忆和浓郁的思乡之情欣赏歌曲时,会与歌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敏锐和准确地感知每段旋律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进而实现乐感的提升。又如,在欣赏《母亲,我爱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为母亲写一封信,并将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反复播放。在歌曲优美旋律的引导下,学生不禁会想起与母亲之间感动和难忘的生活经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此情感作用下,再次聆听歌曲,便能够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感悟,并记录在信纸上。
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方式,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实现培养学生乐感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通过科学、专业的方法针对性培养学生乐感,还应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视野和生活阅历,这样才能更加敏锐、深刻地感知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从而真正实现乐感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