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乡土史教育

作者: 王晓宏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特点是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且极具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乡土史教育能够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直观感受来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不仅能保证历史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也有助于学生激起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家国情怀。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合乡土史教育的重要性

1.遵循历史学科本质的需要。人的认知活动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最底层的生活经验,这是历史学科的本质,即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文字描述,而要在结论性知识的引导下回溯现实生活,正确认识历史问题。乡土史教学就是对这一规律的认同与尊重。一方面,乡土史的史料本就源自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所以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联通历史史料与现实知识,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体会历史的现实影响。另一方面,比之教材文本,乡土史的史料是生动而鲜活的,更能带给学生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以新的角度来认识教材中的理论性历史知识,强化历史学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2.实现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也在同步发生调整,以知识与技能教学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落后于学生的发展性需求和社会实际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过往教师基于功利性教学倾向而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与方法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合乡土史教育,使学生得以从教材中跳出来,将视野拓宽至现实生活中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而转变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这是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乡土史教育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践行,强调对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自主性价值的挖掘,其所强调的实践方面,充实了历史学科的内容与含义,更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调查实践方面的欠缺,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3.遵循初中生心理特征与学习规律的需要。初中是学生心理与生理变化比较明显的一个阶段,青春期所带来的影响,诸如自尊心变强、个性与独立意识变强、性格稳定性差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从提升教学成效的角度来说,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兼顾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特定学习规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史教学就是满足初中生学习需求的一种方式,将历史教学延伸至乡土史,符合认知活动的就近原则与就新原则,扩大了历史教学的范围,丰富了历史学科的内容,从学生所熟悉且容易产生感情共识的层面入手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乡土史教育总是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这也能满足学生的活动性需求,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知识的实用性,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历史的良性状态。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史教育的措施

1.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与新课相关的学习资料,将教材中的静态知识予以动态化、直观化呈现;第二,复习导入法,即链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之前的历史知识网络上进行延伸;第三,设置悬念导入法,基于对初中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等心理特征的把握,在学生的认知边界设计争议性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的疑惑与好奇中导入新课程内容;第四,历史故事导入法,历史上不缺乏经典故事与名人轶事,教师可以选择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来作为教学开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第五,社会新闻导入法,历史学科知识并非远离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今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与现象多有历史问题、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投射,所以教师不难从社会新闻中挖掘可供导入历史知识教学的内容。以上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为了乡土史教学的融合,教师大可将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同课前导入环节相联系,这样学生更容易用自己所熟知的社会历史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中《远古的传说》一课为例,课程目标中要求“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这部分内容过于久远,且多为神话故事与真实历史的杂糅,本身不容易理解。但是各地都有一些比较本土化的神话传说故事,而且我国已经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了距今8000~6000年前的彩陶等文物。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讲述当地流传的神话和历史故事,或者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印证远古传说在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的真实性。

2.补充完善教材,丰富课堂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目前初中历史教材“一纲多本”的情况已经不存在,全国各地中学基本都采用了部编版教材来进行授课。部编版教材在内容与课程目标方面满足了大范围和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但也有其局限性,即历史知识的抽象性与距离感增加了,教材中对地方特色的涉及明显不足。从这一角度来看,将乡土史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既能消除部编版教材在历史知识呈现方面所带给学生的抽象感和距离感,也能进一步充实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部编版七、八年级四本教材均为中国历史,涵盖了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段的朝代更迭,还有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教师均能够在当地的乡土历史文化中挖掘出相关的教学资源。乡土资源依托于地区的历史发展规律,体现地方发展特色,其历史价值有待教师的深入挖掘。将乡土史教育融合到部编版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个性”中窥看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共性”,有效补充课堂之外的历史教学资源。

3.拓展课外活动,推进历史实践。初中历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很多,知识容量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多本土历史资源的教学价值无法充分在课堂上发挥,学生对乡土史的理解也容易停留于表面。为了避免初中历史教学始终局限于基础知识传授层面,也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形式新颖的历史学习实践活动,将乡土史教育纳入其中。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的驱动下,我国现代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迁。对于成长于现代社会的初中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过去社会环境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也难以深刻理解生产力发展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可以设置课后扩展作业,让学生通过询问长辈、查阅书籍或网上资源检索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在改革开放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并尝试分析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通过手抄报、PPT等形式在课堂上集中展示,促进学生之间对乡土史问题的探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史教育,有助于历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借助乡土历史资源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也增加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从课程改革背景下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来看,乡土史教育立足于本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特色,增加了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城关初级中学)(责任编辑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