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效果分析
作者: 李亚东《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科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的培养。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点内容,读为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外在表现形式。巧妙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吸收阅读精华,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以下笔者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一、优化设计,让学生形成读写习惯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读写意识,养成读写习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在课堂阅读教学阶段,教师通过精读、跳读、快速阅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边作批注边思考,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教师为学生设计练笔活动时,可让学生通过仿写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模仿文章中的修辞方法,扩展写作,思考文章的布局方式,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时,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用语,形成写作思路。
以《花之歌》一文为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抛出“文章当中哪些字词、句子对花进行了描述?同学们喜爱哪种花?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在大自然当中你最喜爱哪种事物?”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内容。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浪漫,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文章中的表达形式,展开写作练习,在阅读、写作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写作习惯。
二、挖掘资源,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语文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的阅读内容内涵丰富,合理开发和运用教材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以读促写的运用要求教师注意教材资源的挖掘,如解读单元主题信息,深入挖掘单元内容等。在备课阶段,教师需明确单元主题信息,确定教学目标,寻找读写结合的关键点,将课文内容和教学设计相互融合,为读写结合奠定基础。
以五年级教材第五单元中系列课文为例。第五单元的描写主题为人物,要求通过阅读《摔跤》《刷子李》和《两茎灯草》等文章,学习文章中运用到的写作手法。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通过梳理文章内容,在讲解过程中标注出描写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句子和表现人物描写方法的句子,向学生渗透写作策略,明确在人物描写过程中要细致观察人物的工作性质、外在形象、性格特征等写作要素,选择写作方法,通过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读写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文展开精细化分析,开发读写资源,解读文本信息,对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参与到写作实践中。在描写人物时,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具体描述,挖掘教材内容中读写结合关键点。
以《刷子李》一文为例。课文中描述了刷子李、曹小三等人物,从曹小三的角度讲解了刷子李的特点和过人之处。文章最初对刷子李的“专业”进行了描述,“工作时必须穿一身黑,工作以后身上无一处白点”,又从曹小三的角度描述了刷子李展示本领的过程,展现了刷子李的厉害之处。文章中,没有细致描写刷子李的外貌,却通过系列事件突出了人物形象,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了故事人物。在教学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人物的语句,再根据语句总结人物特点,分析写作特色,精细化解读文章语言。同时,可为学生设计写作任务——描写“熟悉的人”,引导学生在具体描写人物时,可通过细化故事情节,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文章写作精华,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完成写作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猜测每个学生描写的人物是谁,通过及时点评放大学生的写作优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读写练习活动中。
三、丰富教法,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1.解题和立意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明确文章“立意”。在阅读阶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让学生通过阅读解题,分析单元主题特点,明确文章立意,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应用于写作中。
以五年级第六单元阅读主题“父母之爱”为例。通过阅读《慈母情深》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主旨。课文讲述了作者想要买一本《青年近卫军》,由于自己无力支付,便找到母亲工作之处,但是却发现母亲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艰巨的工作强度,在作者提出要钱后,母亲毫不犹豫地掏出一卷毛票让作者去买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母爱的细节,并思考生活中自己被谁关爱着,他们默默地为我们做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立意,并模仿阅读中的写作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写作前明确文章立意,选择相应的素材作为文章的材料支撑,从而突出文章主旨。阅读和写作无论题材来自何处,都需要学生先阅读,再筛选,才能运用于写作中。通过阅读和分析,强化写作主旨,在读写融合的应用之下,学生可以学习阅读内容,掌握写作方法,明确语言的运用方式,提高学生立意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构建知识,掌握写作方法。
2.赏析和选材
不是所有的阅读内容都能直接应用于写作中,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明确写作目的和写作内容的情况下,应围绕文章中心选择生动、新颖并且具有代表性的素材,然后根据写作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再应用于写作当中。
第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内容,建立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让文本与读者产生共鸣。
以《少年闰土》一文为例。作者鲁迅描写少年闰土时,通过“瓜地刺猹”和“雪地捕鸟”等事件,着重刻画了闰土不但具有机智勇敢的品质,而且生活知识也十分丰富。为了进一步突出闰土丰富的生活经验,作者还选择了“看跳鱼”和“捡贝壳”等事件。这些事件的选择旨在以闰土生活环境的自由自在对比作者拘束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比的写作方式刻画人物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更加吸引读者。学生在写作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筛选相关材料,为文章内容增色。
此外,语言鉴赏能力决定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需要深入挖掘阅读文本当中具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语言运用的妙处,重新整合形成自己的语言,并应用于写作中。
第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择立意典型的题材作为写作范例,指导学生学习选材方法,明确选材要点。
以《桥》一文为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虽然着重描写了桥,其实是对共产党员的描写,洪水突然爆发后,老共产党员临危不惧,以舍己为人的精神,将村民送上“保命桥”,然而随着桥的倒塌,老共产党员的生命也随之逝去。文章的立意深远,选材精妙,写作手法层层递进,情节跌宕起伏。在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材过于模式化,会出现偏离文章主题或脱离实际情况的现象,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根据题材筛选写作素材。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适当引用课内阅读中的材料,实现读写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引导学生明确选材方法,并在选材过程中注意选材要点,提高选材能力。
阅读是语言的输入,写作是语言的输出,阅读与写作之间紧密联系。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师深入分析,运用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保证教学设计合理,挖掘课内阅读资源,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读写教学形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让语文课堂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三口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