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构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周银莲

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主要的知识内容是以一些常识性的数学知识为主,同时这些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由于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而学生此前又没能形成数学积累,为了让数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因此便提出了情境构建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当中,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本文首先针对情境构建这种教学方法展开论述,剖析其内涵与作用,然后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论述运用情境构建的一些要点,最后提出具体的运用策略,供小学数学教师参考。

一、情境构建的内涵与教学作用

1.情境构建的内涵。情境构建,也称为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鲜活生动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再加上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融入情境中,或是将自己代入情境中某个具体的角色,在情境中展开思考和分析,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构建在实践运用中,展现出多个方面的显著特点,需要教师对其形成认识。

一是形象逼真。在情境构建中,借助多媒体的功能,可以依托图形、视频、模型等不同形式,来建立起数学形象,数学知识从中得到直观化的呈现。二是形式多样。情境构建,在外在形式体现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这样能够让课堂教学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三是趣味浓厚。情境构建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展现出明显的趣味性特点,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2.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针对小学数学课程,通过对当前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可以发现,班级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存在明显的水平差异。部分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快速掌握,并且高效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而另有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速度则比较慢,而且并不牢固,容易遗忘。根本问题在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与高效,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情境构建的方法,可以发挥出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这需要数学教师认真理解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第一,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境构建具有形象逼真和直观的特点,这样便可以将数学知识点,通过直观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原理深入理解。第二,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展现出切实的助学作用。在情境构建的实施中,需要让学生融入情境,成为情境中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基于特定的视角,展开思考和探讨,从而表现出主动学习的特征,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第三,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占比,学生在情境中,可以有效参与实践,对数学知识实现运用,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小学数学采取情境构建的教学要点

将情境构建运用到小学数学课程中,需要关注到其中一些基本要点。只有切实把握这些要点,才能让情境构建发挥出理想的作用。

1.情境要体现出多元化。情境构建是以具体的素材作为基础,来搭建虚拟或是贴近现实的场景,并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其中开展学习。因此,在进行实践时,需要保持多元化的情境构建,要运用各种不同的素材构建情境,如生活案例、生活实物、卡通动画、游戏、影视剧等。基于不同素材,构建不同情境,在课堂中灵活使用,这样可以让数学课堂长时间保持新颖趣味,让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

2.情境使用的时机要合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实际包含多个环节,如导入、讲解、讨论、练习、总结等等。情境构建的教学运用,需要在相应的流程环节,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情境,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如果情境使用的时机不当,那么就不容易发挥出理想的教学效果。

3.情境构建要与数学知识紧密贴合。运用情境构建这种教学模式,根本目的是为了辅助数学课程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学才是根本核心主体。要让情境构建发挥出理想作用,就需要将数学知识切实有效地融入情境之中,确保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感受和体验。

三、小学数学实施情境构建教学的策略

情境构建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运用,可以从多个教学流程着手,在不同的环节之中,将情境构建运用起来,逐渐使其成为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支撑。

1.构建情境导入教学。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前置性环节,在正式讲解数学知识前,通过导入,引进知识,同时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情境构建融入课堂导入环节,将情境教学素材融入课堂,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说,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数学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选择一些趣味化的素材,如卡通动画,构建一个多媒体情境。在课堂开始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对情境中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探讨分析,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便可以趁机引出新课知识,进入讲解环节。

2.依托情境辅助讲解。知识讲解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讲解,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理解和掌握。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解主要是以板书和口述的形式实施,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过程存在一定困难。为了提高知识讲解的有效性,教师便可运用情境构建,通过将具体的情境融入数学知识,并对情境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演示,将数学知识体现出来,确保学生可以理解。如,针对混合计算相关知识开展教学,教师便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购物案例作为素材,构建相应的情境,从中渗透知识讲解。

3.通过情境指导练习。小学数学教学,除了将理论知识讲解落到实处之外,还应当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练习环节,要对学生加强练习指导,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并解决具体问题。而要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可以运用情境构建,创设实践型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练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立足现实生活,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现象和素材,特别是使用学生熟知的一些素材,构建起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其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情境中设置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模拟型情境,设置一个具体的数学运用场景,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进行模拟,还原情境的具体情况,在模拟过程中,让学生达到实践练习的效果。

4.利用情境深化拓展。为了让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到对教学活动的深化拓展,要从课本知识出发,适当拓展一些相关的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数学综合素养。在拓展环节,也可以对情境构建进行运用,通过情境,引入一些拓展性的教学内容。不仅如此,还可以对情境本身进行变化,从而渗透不同的知识点。具体而言,在一个数学情境中,涉及多个元素以及相关的数学条件,对其中的一些元素和条件做出更改,就可以让数学情境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有针对性地更改情境,便可以发挥出拓展的作用。

总之,情境构建这种教学方法,在不少学科的教学中都有一定的运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针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师也要认识到情境构建的内涵与作用,立足相关要点,从多个不同教学环节,将情境构建渗透到课堂之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家川县张川学区)

(责任编辑  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