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

作者: 牛小康

分层教学是将班级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意识、信息素养等),结合每个阶段学生的真实情况开展的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尤其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当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将创新性、多元化特点涵盖在内,根据每位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对应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学好课程知识。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意义

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分层教学模式,要尽量将每位学生的个人情况考虑在内,以确保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成长和进步。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甚而产生畏惧、抵触心理,而小学是个人发展的初始阶段,因此教师不仅要照顾成绩优异的学生,还要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要及时关注弱势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进步。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促进所有学生共同成长。通常情况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促进各个阶段学生的跨越式成长,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让各层次的学生差距不断缩小,在全班营造出一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小学信息技术中包含了教、学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联系,“教”是手段和方式,而“学”是最终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确保任何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及时掌握对应的知识和技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学会,学懂。此外,无论学生的层次如何,都应该兼顾所有学生的主体优势并遵循这一原则,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2.平等性。就现代化教学理念而言,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观念,倡导师生平等。而在分层教学模式的践行中,教师始终要认识到平等的重要性,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契机。此外,教师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真正了解每位学生的成长特点,明确对应的教学需求,为其提供最合理化的教学探索空间,增强学生持续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3.动态性。每位学生的个人成绩在不断变化,分层教学以每位学生的差异性为依据,并结合对应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所以整个教学活动应该是变化且持续成长的。所以,教师要基于动静结合的基础,优化管理模式,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契机,从而促进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分析差异,学生分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为基础,将学生个人能力作为出发点,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层。为确保教学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组织对应的分层活动。要知道,每位学生本身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想构建高质量的课堂模式,应先清楚现阶段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对所学知识有清楚认知,提前分析知识的背景,这才是教育的初始点。学生清楚背景知识后,教师要认真分析,仔细探讨,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人特点、认知水平进行分层、分组。分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手段,能便于学生更为便捷地交流和沟通,这种分层理应是动态、变化的,可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更。首先,观察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定,衡量因素有学生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其次,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直接观察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情况。最后,主动和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综合情况按照A、B、C的形式进行分层。

2.因材施教,目标分层。教师除了要认识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外,还要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综合认知,每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速度、深度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时,要避免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出现脱节情况。如:教师若只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降低教学目标,那么成绩优异的学生无法得到提高;如果教师提高教学目标,又会导致成绩差的学生不清楚整节课的重点内容。为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将教学大纲作为依据,充分认识到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这里的分层教学就是让接受速度慢的学生尽快完成教学目标,并让接受速度快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成长,真正兼顾到全体学生。由此可见,基于目标的分层,可以让每位学生都能收获到想要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这样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循序渐进地在自我完善中实现自我成长,最终寻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方法。

3.教师分析,任务分层。学生对知识背景的掌握程度不同,对新知识的吸取力度也不同,这两点是教师关注的点。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这就如同田径比赛,长跑比拼的耐力,短跑则是速度,要想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任务的要求也应该有所区别。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任务,在任务基础上,促进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成长,这样也能让任务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彩。首先,课上内容的分层。针对层级不同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内容,每位学生都应该坚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废。其次,课上作业的分层。设置难度不同的作业,考虑所有层次的学生,如:对成绩好的学生,应适当减少题目数量,提高作业的难度,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稳固;对成绩中等的学生,则应安排难易程度以及数量合适的作业,让这类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尽量安排简单的作业,不至于使其对课程失去兴趣。作业要以质量、准确性为主,改变传统单一的作业模式,逐渐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要求学生不仅要解答快速,还要准确。

4.综合考核,评价分层。教师结合学生的差异开展分层教学,那么最终教师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具有分层特点。考核阶段,教师切忌以单纯的成绩为依据主观评价学生是否优异,而是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以每位学生个人能力提升为依据,展开科学评价。分层的评价体系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学生才能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后续的学习中。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看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分析学生在课上所取得的成功,给学生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此外,对于课上表现优异的学生,应及时鼓励学生继续进步,且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合理评价,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切实感受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见,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科学应用,既能确保各个阶段学生自我水平的提升,又能推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完善和发展。小学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差异性特点,从教学目标、任务、作业等方面展开分层教学,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质的飞跃,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探索正确方向。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姜滩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