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作者: 李建波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考,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而且感性思维能力强于理性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反思,促使他们辩证思考,在阅读课堂中寻找促使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的契机,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设置问题情境,自主反思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并促使他们自主提出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升和发展。教师要关心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又或者是否出现了什么错误的看法,把握好契机,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展开反思总结,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有的学生感到困惑,提出:“曹操为何不派士兵去看一下呢,为何只下令射箭?”这是一个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的好机会,教师把握这个契机,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教师给学生推荐了一些辅助阅读的资料,主要是《三国演义》中的选段,让学生看到曹操是一个性格多疑的人。在阅读辅助资料后,学生再阅读文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认识到这段文字虽然没有点明曹操具有多疑的特点,但是在字里行间却通过曹操的行为、语言等细节描写展现出他多疑的性格。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反思:“你在写作的时候是否也能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设计,调整故事情节呢?”以此促使学生找到思维的新方向。学生结合问题找到自己的作文,展开反思,分析如何能在细节中体现人物性格,如,有的学生用偷偷地藏零食等片段暗示人物有着小气、吝啬的性格特点。在这样的反思中,学生更好地解读了文章,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顺文章,而且要促使他们细致分析、体会情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基本途径。若学生能逐步提升问题意识,那么他们在自主阅读时也会运用相同的方法品读文章,自主反思,有条理地思考。
二、机智追问,激活质疑意识
叶圣陶认为,教师的价值不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在适当的时机下对他们进行引导,促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适时进行追问,促使他们提升问题意识,找到思考的新方向。久而久之,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拓展思考,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例如,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大家觉得这种观点正确吗?”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教师适时提出追问:“可是,既然要多问问题,才能得到真理,那么大家现在心头一个问号都没有,所得出的答案,能是真理吗?”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反思,教师继而再引导大家思考:“要证明这真的是真理,我们应该采用哪些方法来证明呢?”学生恍然大悟,尝试思考探究问题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应该寻找例子,证明真理诞生在提问之后。”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可以尝试寻找一些反例,证明不需要深入思考问题,也能得到真理,那么,这个命题自然就不成立了。”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他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然后鼓励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该命题。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提问和探究的热情得到了激发,他们的思维一直都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
在追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新方向,也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一些新的阅读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机会,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和表扬,促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在一步步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才能引向更深的层次,进而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三、抓住矛盾,生成学习品质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彼此矛盾的观点,若他们能发现彼此的观点存在矛盾,则说明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要把握好机会,引导他们积极展开辩证思考,促使其生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尝试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进行总结分析。
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认为:“我怀疑田忌的计谋是否能真的实施。”教师把握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矛盾点展开辩论活动,结合“田忌赛马是否真的可行”这个主题展开辩论。有的学生提出:“在比赛中,赛马的等级难道不是事先分好的吗?他这样做难道不是作弊吗?就算第一次成功了,以后齐威王就会注意到这一点,肯定会定下规矩,说不能更换赛马的等级。”还有的学生提出:“这个计谋要成立,必须建立在田忌的上等马刚好比对方的中等马好的基础上,如果齐威王的马特别厉害,那么就算采用这个策略,也无法取胜。”对此,反方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我们不能将眼光局限在这一次比赛中,就算赛马的比赛有偶然性,那么在生活中,是否也有其他地方正好适用这个策略呢?如果不用此策略,一定会输,用了之后就有了赢的可能性,那么为何不试一试呢?”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辩证思考,也拓展了视野,学会将问题放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加以分析,提升了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把握思维的矛盾点,能产生分析和思考的欲望,从而达到提升思辨能力的目的。在辩论结束后,学生的困惑得到合理解释,他们的质疑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也都随之得到提升。
四、深度对话,指导深度分析
在阅读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如果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能更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对话,尝试引发思维碰撞,进而对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在组织学生展开生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尝试用分层递进的问题引导他们逐步深入,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的交流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生本对话,想象自己是作者,回忆和伯父的生活经历,然后思考哪些内容最能展现鲁迅的风采,尝试用于写作。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促使他们层层深入地思考。基础问题是让学生找出作者选择了哪些事例,并说说这些事例分别体现了鲁迅哪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提出难度更大的问题,让他们思考鲁迅一生做了很多事情,为何作者偏偏选择和“我”谈《水浒传》,和“我”闲聊,给拉车的人包扎等事情。这促使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思路,探究作者的写作策略。对于能力更强的学生,教师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在选择材料时,如何才能选中最符合人物性格的事情呢?你认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否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要写一篇人物传记,会如何选材呢?”这些问题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在组织学生展开深度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灌输民主的思想,让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较弱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交流中,自信地表达观点。同时,每个学生都会主动分析他人的观点是否准确,也能在他人观点的引导下思考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批判性阅读的技巧。
在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学生逐渐向思索期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时期,组织学生积极展开思辨性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加以引导,促使他们深度分析文本,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泽县平川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