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作者: ​陆健美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相沟通、共同探索的过程,它不应该是照本宣科,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机械地开展,而应该充满惊喜与意外。虽然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预设与生成都是保证课堂质量的关键因素。想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质量与高效率,教师就应当预设生成两手抓。死板地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虽然能够保证教学秩序和教学进度,但不能实现与学生的灵活互动,无法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相反,只重视课堂随机的生成却缺乏系统而有目的的预设,也会使小学语文课堂向着秩序化、目的性不足的方向发展。因此,只有将预设与生成都充分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打好基础

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想要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将全体学生都调动起来共同致力于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开展全面、细致的预设,只有这样,才能基本保证课堂的有序进行,保证课堂取得预期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故此,预设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工作,加强对教材的利用和处理,最大限度地运用并开发课程资源,正是在预设工作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依据。但应注意的是,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开发与利用教材的重点应是对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灵活地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结合,而不是刻板地将教材内容直接转移过来。因此,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何利用教材做好语文教学,而不是如何教好语文教材,这两者有着显著区别。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做好预设与生成,教师首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训练自己的创新意识,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教材为基础安排教学内容并设计教学计划。其次,语文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本质上是对能够起到教学作用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应跳出教材的局限,为学生开发挖掘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预设,进行有效的生成。

二、留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机会

虽然预设工作的圆满完成能够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质量,但教师在发挥预设工作价值的同时,也要意识到预设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预设要灵活地应用,而不是刻板地将其贯彻到课堂教学始终,使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教师的预期进行,如此便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应意识到教学活动的动态性,其具体效果与学生的反馈,相互之间存在对应的关联。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应留出足够的弹性空间,为某些计划之外事项的发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具备更多的包容性和自由性,在保障课堂秩序的同时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为生成留下充足空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语文能力等有基本的了解,对于他们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要进行全面的把握,关注他们所感兴趣的方向,对他们知识的盲区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师就能准确把握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问题是学生可能问到的,哪些未知是教师稍加点拨后学生就能理解的,从而使预设和生成都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其次,教师可利用“出错”的预设来激发生成。从教学实践看,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并不多,课堂往往是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课堂氛围相对不够活跃,也制约了“生成”的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常犯的错误类型进行总结,在预设过程中刻意设置一些错误,以此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尝试去发现和解决教师刻意设置的错误,从而实现精彩的课堂生成,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重课堂,实现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在课堂正常、有序的推进中,以师生之间的互动或者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而生成的部分想法和课程资源,这些常常会由于课堂环境、教学氛围、教学主体等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呈现出瞬时性、短暂性的特点,其在不同教师的处理下能够发挥出不同的价值。教师应注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促进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着力营造更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动态生成做好环境上和氛围上的准备。近些年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进行课堂构建,并以学生的立场来思考和体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是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与学生的交流,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致力于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领者,而不是掌控者和领导者。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发现、勇于质疑,这些都是动态生成最重要的推动力,也是培养并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敢于质疑、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发挥出个体的学习动能,使其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促进课堂生成,也促进课堂质量的提高。

四、相互促进,实现两者和谐统一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预设与生成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积极追求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预设过程中为生成提供机会,在课堂推进过程中灵活地调整预设,为生成创造条件。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虽然预设与生成是教学活动中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两者的联系却不容忽视,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课堂中全面发挥两者价值,才能够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首先,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后,将其投入课堂运用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紧张的思维,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变化对预设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变。即使教师在课前考虑得再周全,也无法预计到课堂中发生的每一个情况,只有进行灵活处理才能减少课堂僵化的出现。其次,教师还应认识到,除了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等情形外,在课堂中出现的预设之外的任何情况都具有一定的生成价值,都需要教师加以利用。为此,教师应注重提升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教学目标出发,对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状况都予以精准把握,从而抓住生成的机会。最后,在教学完成后,教师也要对复盘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细致地总结课堂实际开展情况与自己的预设有怎样的区别,课堂中有哪些可供生成的因素,自己在课上是否都进行了利用,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改进等。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训练与总结,教师就能更好地掌握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呈现更加高质量的课堂。

总之,认识到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中的价值,并积极做好两者的落实意义重大。这不仅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也是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充分展现,是对学生个体予以尊重、对学生个性予以发挥的可行策略,也是将学生从传统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者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认识,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在课堂中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为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课堂体验和学习感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善成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