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探究

作者: 陈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后已经成为青少年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阶段虽然是整个学习生涯的开始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也相对较少,但却是学生学习习惯、个人性格、价值认同等培养并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和认识世界的关键阶段。通过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一直以来,二十四节气都是指导我国劳动人民从事农业活动的准则,它包含着先辈的智慧与经验,涉及天文地理、人事农桑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又与生活紧密联系,是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的价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带来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

一、基于“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需要中华儿女进一步传承与弘扬,在了解人文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向先辈学习,培养自己不断探索研究的精神。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阶段,但他们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于枯燥无聊的知识缺乏兴趣,无法全神贯注地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应让学生努力学习并认真掌握。但历史知识过于枯燥繁杂,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往往会影响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滋养与熏陶的效果。而基于“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文化的种子,在日后的成长中滋养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二、基于“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

1.诵读相关篇章,手绘节气图画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不足,常常缺乏足够的兴趣,但对于一些朗朗上口的文章会有更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二十四节气歌》,让学生在不断的读诵中感受节气的魅力。

例如,对于“芒种”这一节气,学生往往不能深刻的理解,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带有“芒”的农作物,这样直观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积极地搜寻与各个节气有关的图片、风俗和气候等,让学生对各个节气有更深刻的理解后,才能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其次,当学生对各个节气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始手绘节气图画。手绘节气图画不仅能让学生将自己对节气的了解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还可以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融入其中,并在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提升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2.准备专题讲座,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如果教师不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不能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为学生打开学习二十四节气的最好视角,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获得较大的提高。

首先,教师可以以即将到来的节气为出发点,开展专题性的讲座,将与这一节气有关的历史渊源、天文历法、气象变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等都纳入讲座中,为学生展现一个丰富有趣的节气课堂。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每一个节气背后都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其次,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故事会、演讲会等,让学生在学习传统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输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和教育。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还能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这些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有效地激发,班级的凝聚力也会有所增强,课堂氛围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3.开设探讨课程,感受节气魅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知识结构不够健全,但他们在课堂上往往比初高中生更加积极主动,更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可把握好学生的这一特点,开设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探讨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进行各个方面的延伸与拓展,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探讨话题,让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在沟通与探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节气的相关知识。

一方面,要想保证探讨课程的效果,教师就要提前进行教学准备。这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认真思考学生的兴趣所在,总结他们可能感兴趣并能够积极表达想法的话题,以免课堂探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将传统的诗词文化纳入课程。我国传统诗词中有很多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内容,语言优美且意义深远,适于作为学生进行二十四节气学习的素材,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选择诗词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尽量选择相对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内容,否则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搭建比拼平台,提升教师水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对于教学质量有着很大影响,具有扎实专业能力和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呈现出精彩的课堂,因为他们不仅关注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讲授,同时也重视对学生性格情操、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比拼活动,为教师搭建平台,让他们通过不断的观摩、学习和评价来找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正。

一方面,学校可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开展研讨会,邀请教师分享自己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效果显著的教学经验等。这样,教师就能避免很多问题的出现,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相关竞赛活动也能激励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从而呈现出更优质的课堂。只有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其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能够真正发挥基于二十四节气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5.加强实地体验,强化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生活大都是学校与家两点一线,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到大自然,更不能对二十四节气中的气象、物候等有深刻的认识。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和感触十分有限,教师想要真正做好相关教学工作,直观和具体的感受不可或缺。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亲身感受节气带给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影响。如,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到合适的场所开展实践活动。在进行实地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主动寻找一些与节气有关的农作物,让学生对于节气的认识更加具体形象。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总结,通过各种形式记录实践活动以及节气变化的感受,让他们自己主动解决相应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节气等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让他们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总之,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将肩负起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基于“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展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此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水挂庄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