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会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作业设计进行分层,使教师的教学能够对全体学生起到正面的、有效的作用,推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一、分层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初级阶段,学生的家庭氛围、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会导致学生差异性的出现,在这样的情形下,分层教学理念随之产生,将该教学理念应用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个人的全面成长及整个教育环境的改善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促进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关键及重要时期,可以说该阶段学习的牢固与否对后续阶段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理解能力、应用能力也各不相同,相应地就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能够快速进步,有的学生却逐渐落后。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实现所有学生的全面进步,对于数学这类对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学科来说,应用分层教学需要对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划分,再根据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作业布置等进行分层,一改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能够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计算,需要学生不断进行记忆、思考和应用,一旦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就很容易带来负面影响。而分层教学从备课阶段就要求教师兼顾所有层次学生的情况,无形之中,对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主体,需要匹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以更为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所在,但在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前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给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1.教学目标设置不清晰

目标是推动教学开展的重要前置条件,教师需要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及作业布置,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却存在着目标设置不清晰的问题。

例如,教学“四则运算”这一内容时,教学目标设置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能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学会同级运算及两级混合运算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设置,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系列问题,部分学生对运算的顺序记忆混乱,还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该如何运用,在简单的计算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2.学生情况被忽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情况是被忽视的,教师以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及对学生情况的大体掌握来开展教学,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存在的难点及实际运用的堵点教师无法兼顾,不能有效推进学生数学学习素质的培养。

例如,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对时间已有初步的认知,备课时教师会以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为基准进行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忽视了有的学生存在边学边忘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直接切入新课教学,并在课堂上提出大量问题,让学生根据钟面时刻回答出具体时间,学生接受、消化能力不一,回答效果参差不齐,最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并不理想。

三、分层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分层教学对于推进学生学习进步和数学素养的培养有着正面作用,要切实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

1.正视学生情况,合理进行分层

应用分层教学策略首先要正视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情况出发对整个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有效开展教学。学生的情况随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准确掌握学生情况,教师必须通过多元方式进行精细化管理,比如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主动上报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及对数学教学的新期待,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日常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阶段性测验结果等为学生建立动态档案库。学生的分层是后续教学的基础,在档案库建立之后,再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划分为A、B、C三类,A类是学习能力和成绩好的学生、B类是学习能力和成绩中等的学生、C类是数学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A、B、C层次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设计、提问及作业设计分成不同的层次,使教学更加多元、高效。

2.加大小组配合力度,有效开展教学

为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进步,教师可以在分层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个小组中合理配置A、B、C三类学生,A类学生在小组中发挥引导者作用,B类学生在其中发挥参谋者作用,C类学生在其中发挥参与者的作用,实现以优带差,以差促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在情境创设中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让他去超市买醋和酱油,小明在超市发现醋4块8毛钱,酱油5块4毛钱,妈妈总共给了他10块钱,想要把这两样都买齐够不够?”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行解题,A类学生学习能力和消化能力较强,可以在小组内带着B、C类学生对该题进行分析:“妈妈让小明买醋和酱油,需要将醋和酱油的钱数相加,即4.8+5.4。”相加的过程可以试着让B、C类学生进行推算,掌握进位的方法,最终得出4.8+5.4=10.2,而10.2>10,也就得出“妈妈给的10元不能将醋和酱油都买回家”的结果。

3.实现评价分层,推进全面进步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目标设置到课堂教学再到最后的作业布置都在分层,在最后的教学评价也要实现分层,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教学评价是对学生阶段学习及教师教学效果的直观评价,常见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以学生作业的完成和测验成绩为主来实现的,这样的评价较为单一,比如C类学生近期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显示在作业和测验中还是不及格的分数。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可以在评价的时候丰富评价的方式,在对A、B、C三类学生的评价中避免“一刀切”,而是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得出中肯的评价。比如在前文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并获取答案,教师及时关注每一个小组的讨论情况以及学生的思考、讨论情况和获得答案的整个过程,之后在每一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点评,A类学生很好地发挥了引导作用,提供了正确的解题思路,B类学生对小数加、减法有了熟练的掌握,C类学生掌握了进位和退位的方法,实现即学即评即分层。同时,在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一个阶段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堂中进行适当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个阶段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分层教学强调以生为本,考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异问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学生的分层,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甘肃省环县演武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