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教育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作者: 县晓明思政课堂能够强化初中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爱国主义教学功能的发扬不仅能满足课程要求,同时也能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重视课本知识教学,忽略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这就导致两者出现脱节、割裂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政课堂难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在初中思政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初中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在初中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本身就具备并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出发,不断挖掘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思想价值等,更好地推动学生的爱国情操、整体素养与思想道德不断提升。在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不断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起到多方面作用。
1.深化学生内在爱国素养。爱国主义精神是德育的重要内涵,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从思想层面,刺激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的爱国素养得到发展。
2.实现教学拓展。通过爱国主义的相关教育内容,能够突破原本思政教育的限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3.促进学生发展。在爱国主义精神导向下,让学生形成健康、端正的心理和态度,积极参与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有效成长。
二、初中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策略
1.将国情作为动力,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宏观引导作为主要的理念,并且将国情教育作为其中的切入点,对学生开展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引导,特别是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与广阔的疆域等多项内容。在学习与祖国这一内容相关的知识时,可以对我国的国土面积、资源储备量、南北跨度、东西跨度、丰富地貌等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并且帮助学生从内心生出对祖国壮美山川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教学“中华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展示我国灿烂的历史和悠久文化的片断,随后为学生播放一些我国古代先贤提出的先进思想,以及重要的科技发明。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唐朝与汉朝在当时所具备的影响力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与学习,以增进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在日后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当中。又如,在学习“弘扬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带来林则徐虎门销烟、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倭等故事,帮助学生更直观且真实地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并且与近代所受到的侮辱与欺凌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硬道理,使学生可以奋发图强,最终主动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道路。
2.精选教材,将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对课程改革内容与初中思想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后可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法律常规知识层面、品德与思想方法教育层面、社会发展与基本国情教育层面。由此可知,无论是哪方面内容,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在教学时,教师应当确定好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与总结,这对初中生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所应有的功能被不断缩减,这就导致在初中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模式化、课程内涵生硬化、教学内容概念化。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一定要给予纠正,否则在思政课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在初中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优化德育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素材进行整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
3.多措并举,活化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在初中思政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学要讲究教学艺术,不能采用空洞说教或者因循守旧的方式,而是要从教材内容与学情入手,革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多措并举、突出重点,将多元化教学途径加入其中,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还要做好下述两点。
首先,可将先进事例与典型人物加入课堂,再结合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与爱国人物事迹等,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在学习“维护我们人格尊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朱自清先生的感人事迹,为学生讲述其宁可饿死,也不领取美国救济粮的感人事迹。朱自清先生这一举动赢得了国人乃至美国人的尊重。
其次,可以构建新媒体教学。利用当前流行的新媒体,从短视频平台中引入一些爱国主义相关的素材,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可以通过短视频引入阅兵检阅式的视频集锦,由此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国家的内涵,爱国主义精神油然而生。
4.立体拓展,知行合一,将爱国主义教学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众所周知,理论知识要与实践进行结合才能变为真正的知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一定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因为单靠课堂中为学生讲述理论知识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对课堂环节进行延伸,为学生构建更加立体的教学体系。通过创设立体的条件与外部环境,积极地将实际与理论更好地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比如,教师可利用端午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学生搜集一些历史资料,并且查找革命人物事迹等,开展知识竞赛、故事演讲、爱国主义图片展等实践活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爱国主义影片,为学生举办读书教育活动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中,自觉接受情感教育,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兴趣,深化与提升教学实效。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外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或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清明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瞻仰烈士遗迹,踏寻革命踪迹,使学生更加理解为人民为国家贡献青春与生命的崇高精神,让学生知晓当前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先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所以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能认为爱国只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将每一句话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综上所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知行合一的达成。为此思政课教师要采用多元化形式,以学生为本,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素养。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案、备好学生、讲究授课艺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需要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将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将其他学科知识渗透其中,特别是历史知识,以此保证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此外,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中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并且不断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使学生可以养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正确价值观。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郑川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