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传统文化,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作者: 庞勇青春期是快速成长期,而中学生正处于这个时期,他们处于易动摇、易受影响的年龄段,他们好奇心重、探索能力强、成长速度快,但是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抵御诱惑、辨别是非的能力却十分有限,所以,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不仅决定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化,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社会和教育界对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外,更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功能,走进学生,融入学生,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相通性,在传统文化中发掘思政教育契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本文就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学生思想建设中利用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进行阐述,以期推动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传统文化在强化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之一,学生或将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或将面临进入社会的选择,很显然,除了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外,思想道德建设更要先行。因为只有筑牢学生的道德根基,才能更好地应对学习与社会的挑战,面临困难不退缩,面对诱惑不动摇,也才能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式与途径也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很显然,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形式需要从理念与实践着手,而且基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有所依托、有所拓展。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契机,教师可以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为出发点,构建更为科学的人才培育体系,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首先,传统文化在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运用与渗入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如,中华民族发展至今走过了非常曲折的道路,涌现了许多出色的历史名人,以及独特的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还有非常鲜明的服饰、饮食、音乐文化、宗教信仰等。其次,教师可打破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分离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相整合,使传统文化精髓与思想教育形成合力,进而依据具体的教育状况打造有针对性的德育品牌,并形成常态化的德育机制,让传统文化在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让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在细微处,最大化地发挥德育效用。
二、传统文化在强化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有效路径
1.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班会是每周至少一次的例行会议,在班会上,既可以总结学习情况,同时班会也是很好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那么,教师就可利用传统文化作为班会主题来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既可以创新班会形式,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优秀名言、古训,如仁爱礼仪、孝道诚信等都是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了更好地提升班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效果,教师在传统文化主题的选择上,首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或从生活角度出发,或从学习角度出发,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流于形式。在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上,一期班会精选一个主题即可,围绕大的主题进行内容延伸与拓展。因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如果一次进行多个主题,就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难以达成教育目标。如,以“爱”为班会主题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就非常有意义。因为,爱是人类不变的主题,它贯穿生命的始终,滋养生命、引领生命。世间的爱多种多样,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兄弟姐妹间的爱,也有教师对学生的爱,还有同学之情、朋友之谊等,这些情感都是滋养生命的重要养分。通过开展这类的主题班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已经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许多不同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很显然,学生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他们或是去过某些特色旅游区,或是参与过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或是品尝过带有地域特色的美食……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接触过的十分具体的一部分,有色、有香、有味,体会过、感受过。因此,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对过往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形式、经验进行描述和补充,营造出十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如,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理解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负有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智慧也会对中学生日常生活为的人处事有所启发……通过这样的讨论和展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此外,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着手,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如,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寓意美好、阖家团聚的日子。教师可以设置“中秋都有哪些习俗?”“我国不同发展时期、不同民族的中秋佳节有哪些风俗?”“在这个节日会进行哪些庆祝活动?”“除了吃月饼,还有哪些习俗?月饼的内涵有哪些?”等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思考,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再通过事先准备好的适合他们思维习惯方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对习俗的了解中掌握一些礼仪,从而达到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
3.利用传统文化打造思想道德建设品牌
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引领我们走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美好景象。通过将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春风化雨般地应用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中,并形成独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品牌,将会影响更多的学生,弘扬中华精神,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与信息化时代相结合,摸索出更适合时代发展的传承方法。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相结合,并根植于中学生的心中,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中学生的思维与行为,如,通过开展各种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活动,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日常教学中,以传统文化的博大奠定中学生的文化基础。
总之,作为泱泱大国,高素质人才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尤其在新兴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新时期,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视作教育的核心环节。而学校作为人才培育与输出的重要基地,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在关注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所以,教师要根据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中传统文化融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当前学生的思维与行为特点,积极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式与途径,将传统文化化作春风细雨,滋养学生的心田,以传统文化的理念与气度影响新时代中学生,促进当代中学生由小树苗长成有担当的参天大树,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王尹中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