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作者: 颉碧玉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基础学科之一,对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实及全面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中生学习紧张,所有课程会根据课程性质分配在整个高中学习中,这就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质量,培养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就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采用小组合作,明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向

由于班级内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不同,教师想要通过统一的教学标准来规范所有学生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一种教学方式,只会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进而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的结果,这会对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小组组员,是有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前提。实际上,学生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不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实际学习层次不同,教师更应该注重的是,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所以说,在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组,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等级来实现学习小组合理分配。

例如,在教学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算法及其描述》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预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内容中“算法的定义”“算法的特征”等基础内容。其次,教师可以设置简易的数学题目,比如“给定两个正整数112和64,求出最大的公约数”,然后要求小组合作讨论设计相应的算法来实现求解过程。

二、应用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很多内容需要理解和掌握,学生需要拿出充分的时间去实践和操作,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学习的水平。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信息技术知识都需要讲解,教师需要利用分层教学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层。实际上,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上始终沿用着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研活动以分层教学为手段能够实现在学习目标上的分层,从难到易,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为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态和发展要求来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所以说,在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分层教学为手段,积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信息技术学习观念。

例如,在教学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二章《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难度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如:①了解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②通过网络订票系统的用户身份认证模块体验信息系统的输入、控制功能;③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图,绘制某一功能的结构图。对于综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全部学习目标,而对于综合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这部分学生仅完成①②两项学习任务。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的课程难度都较高,很多学术上的知识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编程、算法等,而这些难以理解的基础知识经常会成为阻碍学生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因素,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学习整体水平较低。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作为资源与实际教学资源相整合,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思想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结合信息技术课本内容中的部分条件创设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引出相应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创设条件。所以说,在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推动学生基础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计算机网络》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脑给学生展示简单的工程制作的流程图并提问:“根据流程图中的信息,各流程设备都有哪些基本功能呢?设备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根据图中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图,并根据工程流程图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计算机网络中,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独立功能和通信线路连接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四、开设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其实,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仍然有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很难沉下心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尤其是进行相关信息技术中算法设计和程序实现的针对性操作。对此,教师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需要从学生的天性发展,制定符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仅仅将课本中相关的算法和程序实现步骤或者课文拓展操作内容进行整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应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导致学生逐渐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抵触,还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所以说,在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并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运用顺序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简单的算法求解题,并在课堂结束前的10分钟左右随机控制部分学生的电脑,为班级学生展示其算法设计的成果。并且,当所选择的学生的算法成果运行存在错误时,教师可以随机选择班级内一位学生来对该错误进行改正,实现学生间的学习评阅。

总的看来,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课堂中出现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上课听讲不认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从而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应用分层教学的模式,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及创设实际教学情境等策略,不断激发和培养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确保高中整体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进阶,培养并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